再呼籲一下月票,然後去努力碼字!
從獻州城逶迤而出的大隊人馬,正在雪地上浩浩蕩蕩的朝燕京城而去。
現在是勝利大行軍,忽必烈的大軍已經「攻破」古北口,集體出了長城去爬冰臥雪了。而李璮還被史天澤、張柔和嚴忠濟仨貨死死包圍在代州城內,投降不過是時間問題。
忽必烈走、李璮降,北地雖然還紛亂的很,各種大小軍頭林立,但是大局已定明王陳德興要來坐這個天下了!
至於南邊那個趙宋,誰不知道他們是堆冢中苦骨?之所以可以維持到今天,還不是因為幾千萬漢人中總有一些不甘心亡於胡虜的勇者,豁出性命在保大宋、保華夏?
如今胡虜已經叫明王趕走了,明宋之爭不過是姓陳的來當皇帝,還是姓趙的傻瓜趙禥繼續當昏君的問題。這結果自然是毫無疑問的!
如此光明的前景就這樣擺著,怎能讓一票從龍功臣不興奮異常呢?就連在冰天雪地中行進,都沒有人覺得累覺得苦要當功臣,要封妻蔭子,這點苦和累又算什麼?而且,他們這些人是護著陳德興、李翠仙回燕京去的,比起南下去取汴梁、洛陽、歸德、南洋、順天等地的各路大軍,他們走的這點路,實在不算什麼。
將近兩萬軍馬在雪地上行軍的聲音,就一片沙沙之聲。隊列當中,說話的人也不多。原因無他,就是明軍的紀律嚴格,越是大勝的時候,陳德興這個開國大帝,也越是謹慎小心,不敢有絲毫懈怠。
而且,現在也的確不是可以懈怠的時候。忽必烈雖然走了,南宋雖然殘了。但是整個天下,基本上還是一堆爛攤子。最大的問題。就是軍閥豪強林立,李彥國、史天澤、張柔、嚴忠濟、張宏、戴曲薛、李毅奴哥、張邦直、董文蔚、汪德臣等等,這些都是李璮系統遺留下來的軍頭。而南宋那頭,也有十幾家方鎮之主。再加上不少已經事實上變成軍閥的團練頭子。
眼下整個中國有名有號的大軍閥,至少有三四十家!
這些軍閥,其實都是陳德興瓦解趙宋和蒙古漢軍政策的產物正是因為這些軍閥的中立或投靠,才讓陳德興得以直接打擊蒙古人的腹心本部,而不是和漢人炮灰軍沒完沒了的廝殺!
而他可以在那麼短的時間裡擊敗忽必烈。取得中原統治權的原因也在於此蒙古族到底是個小民族,而且忽必烈只控制著其中的一部分,手裡面最多有兩百餘萬,這還包括了老弱婦孺,其中能當兵的也就是二三十萬。被陳德興和李璮打死了十來萬,忽必烈就扛不住逃走了……如果歷史上的蒙宋四十多年的拉鋸戰,都是蒙古本部人馬在前面消耗,最後的勝利者一定是南宋!
只可惜,宋朝的體制決定了其對軍閥的容忍度很低,也就無法拉攏蒙古漢軍軍頭倒戈了。
而陳德興的成功。就在於打出復周的旗號,公開提倡封建諸侯,讓這些擁兵自重的軍頭們看到了削藩之外的第二條出路雖然他們也將信將疑,但是已經足夠讓他們在天下局勢未明的時候保持中立或傾向陳明了。
現在,大勢仿佛已定,是陳德興履行封建諾言的時候了。是背信削藩,還是封建諸侯,全天下都在觀望。
而在陳德興給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之前,南宋這堆枯骨,恐怕是不那麼容易埋葬掉的……
而制定《陳禮》。則是陳德興給出的答案。
他要建立的是一個華夏世界,而不是一個**王朝。《陳禮》是未來世界的秩序和規範,是區分華夷的意識形態,是華夏世界的靈魂。
而未來華夏君臣父子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則是天下各路軍閥豪強還有陳明的士爵貴族們,第一件想搞清楚弄明白的事情。同樣也是陳德興要儘快交出來的答卷。
漢語拼音可以慢慢制定,但是怎麼當君,怎麼做臣,必須要儘早講清楚,才好讓大家心裏面有個底。
所以在返回燕京的途中。陳德興破天荒的沒有騎馬,而是和趙復、李翠仙一起坐進了一輛四輪馬車,一路行軍一路討論商議。
「孤王的意思,未來華夏的『君』應該分成天下之君、封君和配君三種……」
「配君?」李翠仙隱約覺得這個聽著有點像「賊配軍」的名號是給自己預備的,於是就低聲插了句話,「什麼是配君?」
「就是君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