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投資一部電影,聽上去是一個利潤豐厚,又能讓身為有錢人的你在朋友面前獲得炫耀談資的佳話。但實際上,它可能是一場極端複雜且險象環生的絕命冒險。
尋找適宜的卡司陣容,管理製作成本和接洽高效的分銷商,只是影視投資者在作品製作過程中,需要與製片方共同面臨的幾個不太麻煩的現實障礙而已。若擁有足夠的行業經驗,或能聘請擁有豐富從業經歷的專業人士來把控風險,這些困難是可以被有效解決的。
電影真正的成敗,有時候並不取決於物質條件。陣容再強大,製作再精良,都有可能成為《九》那樣的商業炸彈。因為這個世界上最難衡量和界定的,正是影院觀眾捉摸不透的觀影偏好和電影評論家們發出的聒噪雜音。
畢竟,口味是善變的,在這個十年具有廣泛吸引力的故事,到了下一個十年就可能會變得平淡無奇。
若能獲得商業成功,製片公司不僅可以把一部電影變成三部曲、系列電影甚至是電影宇宙,還能從國際銷售、家庭娛樂、付費電視、免費電視、影視流媒體、周邊商品甚至是主題樂園授權費上大撈一筆。但如果電影遭遇票房慘敗,它也有可能造成大量的傷亡。
什麼傷亡?
當然是從製片公司幕後團隊,到製作人和導演,再到編劇以及主演等所有人的職業生涯。
大多數人只能看到《阿凡達》、《泰坦尼克號》、《復仇者聯盟》和《侏羅紀世界》所斬獲的不世功績。動輒十數億美元的全球票房,還有數額同樣可觀的下映後收入,能催生出令多少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也望塵莫及的單片毛利。
做個最簡單的跨界比較,韓易收購uta的直接談判對手,美馳投行,2015年整個公司的毛利潤是5.52億美元。
而《侏羅紀世界》世界範圍內的總收入呢?16.72億美元!
扣除所有的製作成本、宣發成本、演員分成和院線與流媒體分賬,最終能落到片方手中的,仍有4.74億美元的——淨利潤!
這便是好萊塢向外部世界展現出的亮麗光鮮。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看著漫威宇宙年復一年收割全球票倉,羨慕嫉妒得眼球血紅。
這種迫不及待想要投身暴利行業分一杯羹的急切心情,跟基金經理們看到泰勒-斯威夫特的新專輯與世界巡演為環球音樂集團帶來的天量利潤時如出一轍。
但他們忘記了最致命的一點,不管影視工業還是音樂產業,都是勝者為王的野蠻叢林。媒體的聚光燈,永遠只會打在大贏家的身上。而鏡頭到哪裡,關注點就轉移到哪裡,如此一來,人們自然而然地便忽略了角落裡堆砌如山的戰敗殘骸。
我們提到過音樂行業的一九定律,而在影視圈,這個比例也好不了多少,甚至可以說還要再糟糕一些。
好萊塢與資本媾和數十年,到現在,積攢在各大影視公司桌上的電影草案至少上萬份,斃掉90%,還有接近一千個項目在同時籌備。這些項目里,大概有60-70%能夠最終完成,這意味著每一年,光是好萊塢,就會向全球電影市場輸送600-700部電影。
一天兩部新片,再大的院線,也承載不了這樣的上映數量。因此,在數百部電影中,實際上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片子能夠拿到不錯的排片場次、發行矩陣和宣傳曝光。
換句話說,還沒到變現這一步,好萊塢就已經淘汰了98%的項目,以及98%的項目投資人。
用房地產行業做個對比,如果一家地產公司在貝弗利山花費1000萬美元開發一個高端住宅項目,那麼它的期望可能是獲得50%的毛利率,也就是把建成的房子以15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給消費者。若能完成這一目標,地產公司便會認為自己達成了預期的營收目標。
老套、經典,且安全。
但在電影公司這邊,同樣是一部花費1000萬美元製作的電影,要是能有發行商願意以同樣的價格支付預付款進行渠道發行,那就已經是一件值得製片方彈冠相
第六十六章 危險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