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回到侯府的第二天開始,姬松就又重新體驗了下朝九晚五的打工人生活。大筆趣 www.dabiqu.com
劉占已經將所有物資開始向好畤縣轉移,姚昶也開始組織人手按照姬松的想法,在好畤縣展開轟轟烈烈的開荒運動。
關中地區雖然在前隋的治理下蒸蒸日上,隋末大亂也沒有受到多太大影響。但百姓卻仍然處於溫飽線上。
有人說不是有均田制和軍功授田嗎?每家都有不下數十畝地,怎麼會餓肚子?
那是不知道此時關中每畝的產量,才會這麼說。
此時關中之地,已經開始突顯土地貧瘠之態。數千年的開墾種植早就使得關中這個曾經的天府之國不堪重負。
也許是戰亂原因,還是其他的什麼原因,本來在漢時就大行其道的小麥種植,在大唐竟然出現的斷層,由於脫皮工藝的落後,使得唐初這段時間裡,粗面麵食成了底層人民的主******面成為了百姓們的奢望,有的更是將栗米換成小麥,使得能獲得更多的吃食。
栗米成為了此時的主要糧食,而栗米的產量卻十分感人。
據史料記載,唐初的栗米產量在0.8石-1.5石之間,平均也就是現在的125公斤左右,這之間的差距就是良田和旱田的區別。
靠近河邊方便灌溉的良田成為了權貴人家的專屬,就算在均田制下,也沒辦法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
每年除了交過賦稅,購買必須品之後,能留在自家手裡的糧食也就堪堪夠用。
想要過的更好,只能成為奢望。要是遇到災荒之年,就只能餓肚子了。
而姬松要做的事,就三件:
一,開荒,將開荒所得的田地租賃給百姓,官府只收取必要的租稅。這樣,產權在官府手裡,是屬於國家財產,有人想要在李世民主政時期干巧取豪奪的事,還是要掂量下自己的脖子夠不夠硬。
二,興修水利,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百姓們必定支持,這就有了基礎。
他這次要以好畤縣為試點,試用一些東西,只要一切順利,後續的事情就是複製而已。
三,堆壠施肥,優化種植方式,他上輩子就是關中農村孩子,對這些還是有一些了解的,依葫蘆畫瓢罷了。
這三件事必須同時進行,只有這樣,才能在明天有所產出,才會產生收益應對接下來的擴張。
他早已吩咐姚昶將好畤縣最好的地圖拿來,並且在上面詳細標註了各處地形的變化,和河流的分布。
再加上姬松後世對整個好畤也算熟悉,兩相比較之下,他很快就確定了從哪裡開始。
好畤縣處於關中地區的西南角,地形是西北高,東南低。
北面是梁山山脈,西南是渭水河流,還有漠河,石河和被姬松命名的姬水,就是他家門口那條小河。
東面則是一片望不到邊荒原,按照姬松親自查看的結果來看,此時的好畤縣比後世要大上至少一半以上。
但開墾的田地卻只占了全縣面積的五分之一左右,剩下的地方由於開荒代價太大,並沒有人願意做這個出力不討好的事情。
畢竟,你花了大力氣將地開荒出來,還不一定是你的,官府說不是,那就不是。
久而久之,也就沒人動著念頭了。
但是姬松不同,他是集合全縣的力量去做這件事,百姓是官府僱傭的人力,費用是國庫的,這是以國家的意志來做這件事。
要知道,好畤縣在後世可是有著產糧大縣的美名的。更何況,此時的好畤縣比後世要大上至少一半。
姬松相信只要將這些較為難開墾的土地開墾出來,好畤縣的田畝數量至少要翻上三番以上。
這裡又沒有什麼權貴人家,正是實施此項政策的不二之選。
沒有耽擱,在姬松的一聲令下之後,整個好畤縣徹底動了起來。
在每日二餐的誘惑下,沒有誰能夠忍受的住,並且還是對自家有好處的事。
整整一萬兩千十二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勞力,在劉占和姚昶的帶領下,開始按照姬松的規劃開荒。
比較重的
第四十三章 開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