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葉青等人在可敦城紮營後,入夜時分才見到了一路都藏在宋軍中的耶律乙薛。
所以葉青的輕車熟路,不免讓人有些懷疑,是不是耶律乙薛派了手下前往西平府接應了葉青,要不然的話,葉青怎麼可能對這一代的地域如此熟悉。
但顯然蘇道腦海里的疑問,無論是葉青還是耶律乙薛,都不會幫他解惑。
一夜的休整對於他們來說已經是足夠,第二日太陽還未升起,天色剛剛蒙蒙亮的時候,葉青、鐵木真、蘇道、乞石烈諸神奴以及耶律乙薛五人,便開始率著兩萬多人繼續西進。
即便如今已經是五月中旬,但早上的可敦城還是這漫漫長路西行線,一早一晚還是有些冷,特別是清晨時分那放置在外的盔甲,摸上去的冰冷感覺,就如同在臨安時寒冷的冬季差不多。
從興慶府一路向西,領略的除了大自然的美好精緻、沿途能夠見到的鬼斧神工外,更是讓葉青內心深處感到肅然起敬的是,一千年前的漢人,是如何打通了這條絲綢之路。
更令他欽佩的是,即便是自己如此行軍,依然都感受到了一路上的艱苦跟無聊,他實在無法想像,當初的人們,是用怎樣的一種毅力,一種開拓者的精神,既要經過時常野獸出沒的祁連山,還要能夠找到那茫茫無際沙漠的邊緣,而後最重要的是,還要相信自己的判斷,勇往直前直直向西,開拓著一條遠遠非金錢能夠衡量的要道。
一路走來,腦海里時不時的便會浮現出,幾十或者上百的商旅、駝隊等等,沿著大漠風沙緩緩前行,缺水的時候必然有之,生病的時候必然有之,辨別不清方向、沿途遇到盜賊怕也是常有之事兒,但究竟是什麼,讓他們能夠義無反顧的勇往直前,當初真的就只是為了商貿嗎?葉青懷疑。
但不可否認,前人開脫的絲綢之路,經過祖祖輩輩的延續,如今雖然於大宋朝廷已然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但對於夏、韃靼人、遼人來說,這一條古道,則便是如同他們的生命線一般不可或缺。
響徹了千年的駝鈴聲,這一路上一直在耳邊縈繞,那黃沙大漠、草原綠洲,極為珍貴的水源,都證明著,幾千年來,這裡的民族向來不缺少與天斗的勇氣。
虎思斡耳朵,遼人的都城,而斡耳朵則是宮帳的意思,所以從名字上,葉青就能夠分辨的出,即將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他眼前的遼國都城,恐怕不會有任何跟雄偉壯觀、氣勢巍峨等等高大上的詞彙有關聯。
在他看來,當所有的中原統治者在這一片蒼茫的大地上失去了做為主人的資格後,這裡的秩序終究將是回到了更為原始的階段,就如同遼人征服其他部落後,草率的給個銀制腰牌,就算是認定了你是我大遼的官員,你的百姓就是大遼的百姓一樣。
這樣的制度,這樣的秩序,顯然與大漢時期那不算是完整的制度都比不上,更別提跟盛唐、或者是如今更為繁雜的大宋朝制度相比了。
遊牧民族制度的落後,但在這個歷史時期,因為馬背上成長的原因,卻是成了冷兵器時代一個強大的存在。
而且他們還很「樂於助人」,不單單的是一直讓自己處於落後的地步,同樣,他們還會強行的拉拽著一些先進的文明,跟他們一同落後,比如未來的南宋被覆滅後,殘留的文化與傳統,差點兒都沒辦法擁有一個完整的體系,來支撐中原的正統,而恰好,朱熹學說的崛起,後來王陽明的發展,總算是保住了一個,與南宋滅亡之前,已經大相徑庭的中原正統文化。
但不管如何,有總比沒有強。加上中原正統那極大的融合性,你敢給裡面放什麼,他就敢往裡面融和什麼的強大兼容性,使得不管什麼樣兒的文化,最終他都能夠給你自圓其說成是中原正統文化,或者是……儒學。
所以葉青得出了一個結論,這世間最為強大的文化,還得是儒學,雖然不要臉,但他的結構體系卻是強大到了:你進來試試,看我融合不死你!
隨著耶律乙薛的指點,一條兩道車轍形成的官道,筆直的通往前方的高 崗上,而此時,在高 崗的最上方,隱隱已經能夠看到遼人的旌旗飛舞,一排排的騎兵,像是從地平線緩緩長出來似的,此刻正慢慢的出現在葉青等人的視野之內。
「過了前方的高 崗,就到了我們
第八百一十四章 大遼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