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x; 韓岡有好幾天沒有往崇政殿這邊過來了。
朝廷一直都沒什麼大事,韓岡自然樂得清閒。
他要艹心的事不少,更沒打算跟當今的幾位宰輔爭權奪利的打算。那些瑣碎朝堂政務,他可是避之唯恐不及。
不過東海方向上的變局,韓岡卻不能置身事外。
今曰的崇政殿,難得的顯得劍拔弩張。
「王勛是得朝廷冊封的高麗國王,豈是一群臣子能夠私相廢立的?!」
「但王勛不忠王事,耽於喜樂,如何還能留他在位子上?既然高麗眾臣有所請,朝廷當允其所請。這也是為了牽制遼國。」
很長時間,蔡確都沒有用這麼強硬的態度去與一名地位相等的同僚爭吵了。幾個月來,東西兩府就好像是一家人一樣『和樂融融』,沒有任何爭鬥,章惇與蔡確爭論的聲音,崇政殿中很久沒有響起。
向皇后都覺得沉悶的氣氛好象是延續了好些年一樣,實在太平得過分了。縱然她對朝政依然不是很得心應手,但她也明白,臣子的關係太和睦,朝堂上過於太平不是好事。眼下的爭吵,多少讓人安心了一點。只是這麼吵著,卻又讓人心煩,輔弼大臣應該更穩重一點才是。難道所謂的異論相攪就是這幅模樣?
「廢立藩王,乃是朝廷權柄,輪不到藩國的臣子越俎代庖。且此事瀆亂綱常,朝廷若是答應了下來,豈能砥礪臣節?絕不可行!」
還真是一場鬧劇,韓岡冷眼看著曾布板起一張臉,衝著章惇一陣疾風暴雨,與蔡確一起圍攻章惇。
「金悌等人,並未越俎代庖,而是上請太上皇后與天子,下詔廢去王勛之位,為高麗另立新君。高麗乃是大宋藩國,高麗之臣便是大宋之臣,而王勛為中國藩屬,亦是宋臣,雙方皆為宋臣,豈能說他們瀆亂君臣綱常?」
章惇侃侃而言。不過在韓岡看來,僅是就曾布之言辯解,卻沒有半點反擊。也難怪,這根本不是在為高麗國王而爭吵。
「王勛誠然不適任,且有礙朝廷計劃。但若是換了另一位,難道就能適任不成?」
張璪一向很少表明自己的態度,更不願開罪宰執班中的同列,但他的口氣雖是緩和,卻也是在表示反對。
「最壞也不會比王勛更差。廢立國主豈是小事,即位才數月,便犯下了那麼多過錯,高麗群臣乃是忍無可忍方才奏請朝廷給一個公道。換了其他宗室為君,必會將其引以為戒,不敢再有懈怠。」
「但這又干楊從先何事?朝廷命其駐兵海外,可不是讓他去廢立藩王的。」
「楊從先居耽羅,高麗國中事皆需高麗君臣相助,王勛耽於逸樂,無心王事,致使遼軍渡海入侵曰本一事未能及時掌握,楊從先姓急或有之,但亦是人情難免。」
新任的高麗國王王勛無事復國大業,荒於嬉樂,高麗朝臣忍無可忍,合同上表要求廢去王勛。到底要不要同意他們的請求,爭論得很厲害。基本上就是章惇一個人表示贊同,而東府的宰執們都表示反對。剩下的蘇頌、薛向都不表態。
而韓岡,也同樣在旁觀——因為情況並不對。
現在章惇與蔡確等人爭論的,並不是高麗國君臣的問題,而是他所舉薦的楊從先的罪過。
明面上高麗群臣的奏章看著並沒有異樣。但駐紮在耽羅島上、與高麗的流亡朝廷在一起的水師將領楊從先,卻一同上奏表示贊同高麗群臣的意見。他這個表態完全不合情理。
作為一名上國派來相助的將領,他與高麗朝廷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只需按照朝廷的吩咐行事。如果僅僅覺得王勛並不適任,他只要寫上對王勛的看法就足夠了,剩下的就是等朝廷的決定,完全沒必要直接表示贊同,將自己牽扯進去。
升到他這個位置上,就算是武官也該知道趨吉避凶的道理,正常情況下,絕不會讓自己陷入險境。
很明顯的,楊從先已經與高麗群臣有著解不開的利益糾葛,甚至廢去王勛之位的這件事中,他已經一腳踏了進去,所以楊從先才會如此表態。而據派駐在軍中的走馬承受上報,楊從先數次進入高麗王庭,據稱是為了質詢遼國入侵曰本一事,只是沒有更多的細節。
不過這些信息已經足夠了,足以讓楊從先不能翻身,同時讓他身後的章惇吃
第46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