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真人,我輩之先驅也!
顧炎武、黃宗羲等人的心中,不約而同地冒出相同的念頭。
如此遠見卓識,如此為天下蒼生請命、為萬千黎民謀福祉的崇高志向、品性,不正是我輩所要追隨的聖賢嗎?
黃宗羲禁不住在心裡,把雲逍和劉宗周加以對比劉大儒的學問,竟是迂腐到發臭,狗屁不如!
我要背叛師門!
張嫣目不轉睛地看著雲逍,一雙清眸中儘是傾慕,不,激賞之色。
一旁的柳如是看看張嫣,又看看自家男人,嘴角勾勒出一抹意味深長的笑意。
咱家的老大,該不會是這位吧?
木匠皇帝娶得,我家道士為何娶不得?
「在這兩大原則之下,大明要實行更加統一和規範的稅收制度,具體的方向如下。」
「其一,財政集權體制,向分稅制調整!」
雲逍一番解釋。
從古至今的稅制,都是高度中央集權。
地方自主掌握的財政權力被完全剝奪,財務收支管理上,完全是全國範圍的一元化。
地方財政的錢糧從何而來?
大明的賦稅,有正額與非正額之分。
賦稅由國家規定稅額,一般是定額,固定不變。
老朱留下一個總田賦定額,2700萬石,沒人敢變。
朝廷在這些收入定額之內,安排各項支出經費,稱「量入為出」。
徭役則是因事差遣,「量出為入」,這是非正額財政。
正額財政收入絕大部分要起運朝廷,地方官府的日常運轉,只能依賴非正額財政收入。
非正額賦稅,可操作的空間實在是太大了。
地方官府可以隨意加派苛捐雜稅、攤派。
朝廷的銀子不夠用咋辦?
太祖定了2700萬石,那是糧食,咱可以收銀子啊,這不算違背祖制吧?
於是乎,各種名目的稅種誕生了。
這就是濫稅和惡稅現象的源頭,也是壓垮百姓的一座座大山。
所謂分稅制,是將國家的全部稅種,在朝廷和地方官府之間進行劃分,以此確定二者的收入範圍。
具體而言,就是將稅種劃分為國稅、地方稅和國、地共享稅,以劃定朝廷和地方的收入來源。
沒有什么正額和非正額。
只有國稅和地稅,以此來杜絕從朝廷到地方,對百姓的橫徵暴斂。
如此一來,不僅百姓減輕了負擔,地方官府也有了積極性。
李標沉吟片刻,頷首說道:「大善!」
畢自嚴想的更為細緻,立即發現其中有很多問題。
正欲發問時,雲逍擺擺手:「等我說完之後,畢閣老再說。」
畢自嚴自嘲地笑道:「下官心急了!」
雲逍接著說道:「分稅,不僅分的是稅收,同樣還要釐清事權、管理權。」
大明的財政管理,不能說時雜亂無章,至少也可以說是一塌糊塗、兵荒馬亂。
從唐朝頒行兩稅法開始,國家財政就朝貨幣化、統一數字化的方向發展。
到了宋朝,已經有了每年以銅錢來計算的財政管理體系。
然而老朱倒好,反著來。
他放棄了以銅錢管理國家財政的做法,倒退回以穀物本位,用「石」作為國家財政的計算單位。
尤其奇葩的是,他將總田賦定額為2700萬石,並且這是祖制,誰都不能改變。
他的出發點倒是不錯,希望子孫後代不增加農民的負擔。
可現實卻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啊!
他的孝子賢孫們,有不計其數的辦法,繞開這個數字,對百姓橫徵暴斂,勝過任何朝代。
後來雖然改為白銀作為中介貨幣單位,可朝廷沒有制幣權,對白銀是完全沒有掌控能力。
還有更亂的。
偌大的大明帝國,財稅事務是何等的繁雜?
大明的朝廷,卻並沒有一個類似財政部的單位,當然也沒有專業的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