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宋夏議和,是章越沒有聽聞的。
之前慶州大敗,接著又是麟府被攻,西夏三千騎如入無人之境,大掠人畜而還。
宋軍吃了大虧後,西夏又故技重施,派人至汴京獻馬朝貢,並請求宋朝天子賜大藏經。
同時西夏對遼國,高麗朝貢,積極聯絡爭奪國際援助。
在此之下,宋夏議和,兩家罷兵。
此事是王安石授意蔡延慶,張詵主導談判的。
如今對陝西邊事,官家已不插手,主導權又回到了王安石為首的兩府之中。
章越致書給王安石後,王安石亦致私書回復,信中告訴章越,今年熙河路不會有戰事,並言熙河路為新造之邦,方圓兩千餘里,歲費四百萬貫,全靠朝廷帑藏供給。
如今陝西百姓日子艱難,朝廷財用也是緊張,今年便歇一歇。
章越聞此非常高興了,自己不願熙河今年再有什麼戰事,萬一天子命自己打蘭州,涼州,甚至興州,那可就不知道怎麼辦了。
但王安石信裡面文字里是『全仗老夫變法攢下錢財供你打了這一戰』的口吻。不過王安石雖這麼說,但他肯給自己回信,已是莫名的感動了。
章越又給王安石寫了一封信,詳述了自己在熙河屯田養兵及重開絲綢之路的想法。
不過這一封信,王安石卻沒有回。
章越只好估計是相公政務太忙,給忘了
但你既沒回信,我就當你王安石默認了
而這時候李憲已是抵至了熙州。章越出城十里親自迎接李憲。
路亭內擺下接風宴。
接風宴的地方也設得頗有用心,從亭子上望去,正好可以看到桃河兩岸的景色。
這一天下了一點小雨,遠處的山巒正泛著流雲,桃河的河風吹起河邊的青綠色的稻田,上百蕃人們冒著雨正在河邊營田,一旁則是漢人的老農蹲在田埂上,教授蕃人如何耕種。
農田遠處是一條新修好的浮橋,上面不時有車馬行人經過。浮橋的兩端各設了一座塢堡,及數個火墩,戴著氈笠的宋軍士卒守在堡上眺望警戒。
堡下還有漢化蕃騎往來巡弋,盤查路人行李。
章越記得去年河州失陷時,熙州當地的蕃人曾縱火燒橋,差點斷了桃水通道。
除了這些,桃河河面上還有一個指揮宋軍水師駐紮。
章越看了身旁的蔡京一眼,贊了對方這個接待地方著實是選得好,真不愧是自己的『秘書長』。
在官場上,迎來送往皆非小事,還要潛移默化地彰顯自己的政績。
這時候前方迎道的稟告李憲已是抵達了。
章越遠遠地便看見一行近百騎的隊伍正緩緩經過浮橋,至於李憲手挽韁繩,身披一件紅錦的披風騎乘著一匹河西健馬行在隊伍前頭,身後有人給他撐著一柄黑羅傘蓋。
章越遠遠地看李憲這個氣度,倒頗似後來電影裡看到的東廠廠公那等。
斯斯文文又帶著些傷人的陰柔,好似一柄軟劍。
二人見禮,章越請對方在路亭里坐下。
路亭中擺著各等瓜果酒水。
李憲略擦過手臉安坐後,雖是一路風塵僕僕之狀,但仍是與章越道:「我這次出了秦州,經過通遠軍再到渭源,最後翻過鳥鼠山至熙州。」
「我一路沿著渭水,桃水而行,一路所見到處營田之景象,與我三年來熙州時大有不同啊!」
章越欣然,當初正是因為屯田的問題上,二人觀點一致,這才使得二人在熙州相處的日子無比融洽。
李憲也是注意到了這裡的河邊耕種的景色,開口念至:「曾孫之稼,如茨如梁。曾孫之庾,如坻如京。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黍稷稻粱,農夫之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
這是《詩經》裡甫田的一句。
還有什麼比看到一片農忙景象,更令人心曠神怡的。
二人聞言都是大笑。
「三年前這裡還是滿懷惡意的生蕃出沒,如今這裡能夠蕃漢一家,全仰仗樞學的經略。」
章越道:「子范客氣了,當初在熙州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