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堂中。
章越與呂嘉問之間問答說是閒聊,但頗有涉及日後國柄如何的意思?
對呂嘉問的提防和忌憚,以及取王安石代之的憂心,章越可謂是一目了然。
儘管自己再三表露自己並無此野心,怎奈旁人不信。
章越索性不解釋了。
其實不僅是呂嘉問,王珪,元絳等恐怕也不會信。其他中書官員也不信。
章越可以從他人的目光里體會得出。這個體會一點證據也沒有,但就是可以體得。
揣摩人心,相人,察言等官位高了自然而然就會了。很多人沉迷此道,其實沒用,閱歷夠了就知道了。
看得出整個都堂中,反而是王安石於此不介意。對宰相之位出入其中,最後舉重若輕唯有此公。
王珪道:「章大參,韓魏公升仙之前,有什麼話?」
章越道:「他只說他是忠於朝廷,此心天日可鑑。」
眾人聞言齊齊點頭。
章越說到這裡停了話,看了王安石一眼。
王安石與韓琦關係不好是眾所周知的,但至第二次當國這才有所轉圜,韓琦去世後也上了輓聯,為年少當初之事後悔。
看的出提到韓琦,王安石也是有所觸動。
話說到此處,眾人也就散了。
章越出了政事堂,政事堂又稱都堂,作為中書而言,政事堂只是他一個辦公場所。
宋朝相權極大,中書以下直屬有制敕院,舍人院,審官東院,審官西院,吏部流內銓,三班院,起居院,禮儀院,群牧司,崇文院。
熙寧三年又設中書五房檢正,近一步侵奪了禮,吏,戶,刑這幾項權力。
相權大增!宰相之尊為開國來的極點。
當然涉關相權,也看你在官家心目中的地位。
王安石在位時,身為參政,但其他宰執根本無法制約他,同朝宰執被稱作生老病死苦。
除了王安石一個人生氣勃勃,其他四位宰執只有老病死苦四等安排。
後來呂惠卿在中書時,韓絳,王珪,馮京都被他架空了。王安石回朝後,呂惠卿馬上就靠邊站了。
章越離了政事堂回到本廳。
本廳又稱為視事閤,也在中書門下,政事堂是幾位宰執共同議事,發布政令的地方。這時候一般是三至五日宰執們聚政事堂一議事。
而本廳才具體到每一位宰執,關乎他手中真正權力。
一般官員至政事廳向宰執稟告差事後,這時候說得話都是冠冕堂皇的,一旁還有人記錄在案的。
但官員到了宰執本廳稟事,這時候宰執會屏退左右與你單獨說話,這才是真正戲肉所在。
不過仁宗皇帝一直認為此有妨礙公論,便下了一道聖旨不許官員至宰相本廳商議。
也就是說宰執視事只有去政事堂,在其他幾位宰執監督下發布政令,絕不允許有繞開同僚私下討論的空間。
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若官員要辦事想請託宰執怎麼辦,那就前一日先到宰執家裡將事情說清楚,第二天再至政事堂說話。
歷史上蔡京當宰相時,那才叫爽,自己在的地方就是政事堂幾乎不必與其他宰相商量,甚至在府第里處分國事。
這權勢連王安石最得官家信任時也是遠遠不如,難怪蔡京每次罷相都要抓住宋徽宗的龍袍痛哭流涕,苦苦哀求了。
另一個通過其他人遞話。
檢正中書五房不僅手握重權,而且還是宰相的心腹耳目。
官員不許至宰相本廳視事,但身為宰相屬吏的他們卻可以自由出入視事廳。
這也是為什麼官家反對王安石要讓京朝官而不是曹吏出任此職建議的緣故,權力極重則必須不殺禮,否則會生出名堂來。
這也是身為都檢正呂嘉問反對蔡京出任此職的緣故,都檢正在中書那的權力僅次於宰執。
呂嘉問就相當於秘書長或辦公室主任的職位。
章越在他下面安插一個人自己的心腹進來,令他如鯁在喉。
章越到本廳之後,
九百八十六章 參知政事的一日(五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