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者,國之大寶,食鹽一直是人類賴以生存、繁衍的重要物品。
大魏太祖初年,兩淮都轉運鹽使司設於海陵,後改設揚州。
兩淮鹽司下轄海陵、通州(南通)、淮安三個分司和海陵鮑壩、淮安兩個鹽引批驗所。
國朝兩淮鹽業的生產集中在海陵分司所轄的淮中十場。
淮中十場共有灶房717座,鹵池4279口,亭場5316面,產鹽約183296引。
而淮鹽每年共有352000餘引,可見海陵鹽場的產鹽量超過兩淮產鹽量的半數,十分重要。
尤孝一下子拿出十萬引給徐家,雖說這是灶戶手裡的余鹽,但也可想而知其下的本錢之大。
海陵分司下轄十場分別是富安、安豐、梁垛、栟茶、角斜、東台、何垛、丁溪、草堰、小海。
其中栟茶場又名南沙,由於在古代海水衝擊,兩晉南北朝時漸漸聚沙成陸。
唐初便設為煎鹽茶亭,開始有百姓移居此處。
栟茶之所以得名,是因為相傳唐時,栟茶海邊有生栟樹(棕櫚)、茶樹各一,干高逾丈,冠大如蓋。
漁人下海捕撈,海天一色,時常迷路,故皆以栟茶二樹為標,過往來去,繼而設攤易貨,搭棚為居,鑿井成市,名為栟茶。唐宋以來一直沿用至今。
此時,栟茶場上一個胖乎乎穿著綢緞的老人帶領著一幫灶頭、保甲長站在場門口等著貴客駕臨。
其中一個灶頭來到老人身邊道:「竇場長,這次徐家來人所為何事?」
老人搖了搖頭道:「終究不會是免了今年的盪灘錢,且等著吧!」
過了沒多久,就見遠處一行人朝他們走了過來,其中一人坐在肩輿上由兩個下人抬著。
當這幫人走到近處,竇場長看到來人頓時嚇了一跳:「是長岳公,快,快點跟我上前接人!」
沒錯,這次徐家來栟茶商談之人正是徐岱親至,他對於山東鹽司判官一職志在必得,栟茶又是淮中十場中規模較大的場子,離海陵又不是很遠,所以他想用自己的身份和徐家二號話事人的身份唱好這第一齣戲。
「長岳公!」竇場長帶著栟茶場中有頭有臉的人物一齊躬身行禮。
徐岱有求於人,聞言立馬下了肩輿扶起老場長道:「茗生,你怎麼親自來了!」
茗生是竇場長的小名,隨著年紀越來越大,他這個小名已經很久沒有人用了。
乍聽到這個名字,竇場長淚目了,他想起小時候父親帶著他去海陵徐家,那時候徐家的文簡公還在,他就是那時認識的徐岱。
徐岱這人少時生在詩書之家,很少能有機會見到外人,終日只能在書房苦讀,竇場長他爹有意讓兒子結交徐家二少爺,於是就在徐家暫住的幾天裡,天天給竇場長些散碎銀子,讓他帶著徐岱去市面上買吃食。
幾十年過去了,少時的記憶歷歷在目,徐岱看著竇場長挽起的稀疏、花白的頭髮感慨道:「幾十年過去了,竇大哥老了!」
竇場長老淚縱橫:「長岳公眼角也有皺紋了!」
徐岱下意識地摸了摸眼角苦笑道:「能不老嗎?族裡亂七八糟的事情全要操心,老竇,這些年你日子過得怎麼樣?」
竇場長抹掉眼角的淚花笑道:「托徐家的福,日子還算過得去!」
兩個老人相互攙扶著走進涼亭,剛剛坐下,就有人奉上茶水。
竇場長給徐岱介紹道:「長岳公,這裡都是場裡的灶頭和保甲長,聽說徐家有事相招,這不,全都到了。」
徐岱看著亭外眾人,難得露出一絲笑容,眾人心說【這海陵徐家的二老爺還挺和氣的】。
不過徐岱接著就問道:「老竇,這些年栟茶場情況怎麼樣?」
老竇聽到這裡,嘆了口氣道:「咱們栟茶場一共有灶丁3800餘人,亭場170面,灶房600間,鹵池170口,在淮中十場中雖然不如東台這些場,但也比呂四這些場規模大得多!」
「不過這些年灶丁逃戶的情況愈演愈烈,就算朝廷設置保甲,但還是沒甚大用!」
灶丁逃跑的原因有很多,情況非常複雜,徐岱也
第一卷 第149章栟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