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中不會告訴你,這道題需要你回答什麼,是要默經還是寫詮釋之類?如果連這個規則都不懂,那就不用來考什麼解試了。文師閣 www.wenshige.com
解試其實和省試一樣,只是難度稍微簡單一點,考官的尺度稍微寬鬆一點,但答題的標準卻一樣。
這道題不是考詮釋那麼簡單,它實際上是一道小論述題,讓你用數百字來破題,闡述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聖人之語。
李延慶又接著看第二道題,第二題還是考論語,『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就在這時,李延慶忽然聽見隔壁傳來『嘩啦!嘩啦!』的翻書聲,只聽鄭胖子自言自語道:「他奶奶的,這道題老子明明看過的,在哪裡去了?」
李延慶呆了一下,他這才明白鄭胖子要請自己吃紅燒肘子的含義,『假如自己發現他作弊,請保持沉默。』
這也太明目張胆了吧!李延慶又想起鄭胖子進考場時連包裹都沒解開,甚至連象徵性地搜一下都沒有,這就說明,除了主考官以外,恐怕其他考官都被他家收買了,這個姓鄭的到底是什麼來頭?
回頭他倒要問一問了。
這時,士兵又舉第二輪題過來,這是第四題到第六題,一般而言,這個時候不要答題,而是先把十道題全部抄下來,然後再開始答題。
不多時,士兵將十道題全部展示完畢,又過了片刻,遠處勸學樓上再次傳來一聲清脆而悠遠的雲板,答題正式開始。
現在大概是清晨六點鐘,考到下午六點結束,也就是六個時辰,平均半個時辰答一道題,再留一個時辰來檢查,這是出題者的時間安排。
但師父姚鼎告訴過自己,要想考上舉人,正式考卷上就不能有一點修改,必須先在草紙上答完全部題目,然後再抄譽在正卷上。
有任何修改的痕跡都會被視為在考卷上留記號,從而有作弊嫌疑,同時書法也會丟分,極可能第一關初選就過不了。
所以絕不能按照官方的時間安排來答卷,必須在四個時辰內答完十道題,然後用一個半時辰抄在正式答卷上,最後半個時辰用來檢查以及糊名之類。
如果一道題答五百個字,那就是五千字,要有論點明確,文采優美,條理清晰,還要切中要害,筆調犀利,對考生的要求其實很高,根本沒有時間仔細考慮怎麼答題。
李延慶又回到第一道題目,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這道題他很熟悉,當初他還和師父辯論過,最終師父姚鼎承認他的想法更新穎,更有說服力。
這句話的意思簡單地說,就是『君子在這個世界上對任何人,不管是自己親密的人,還是疏遠的人,都要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仁義。』
但問題就來了,仁義的標準又是什麼,仁義的限度又是什麼,如果仁義與法律違背,那是要守法還是守義?如果對任何人都要做到仁至義盡,那麼付出的代價是不是太大?國家和社會是否承受得起?
所以李延慶認為這道題要用辯證的思路,一分為二地回答,首先承認仁義為待人標準,原則上沒有問題,但同時要對仁義進行一個『度』的限制,仁義之施不能違背國之法律,仁義之度不能損害國之利益。
這道題也有格式要求,首先要寫詮釋,也就是解釋這句話的意思,然後才能發揮自己理解。
李延慶便在草紙上提筆寫道:『君子於天下人,無親無疏,惟義之所在,與相親比而已。』這就是詮釋了。
然後開始發揮,李延慶另起一行寫道: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庶民逐利,可施之於利,感之於義,教化之功也!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榘,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仁義之施,如方圓不能離規榘,儼如五音不能出六律。
........
第一題李延慶寫了四百餘字,便清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然後接著做第二題。
李延慶思緒如泉涌,一口寫完三題,天色終於青明,蠟燭也燒了一半,他連忙吹滅蠟燭,將蠟燭放回籃子,又將桌子上的蠟痕刮去。
第一百一十五章 解試科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