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冕出發前往宣府,在居庸關遣使回京向劉瑾稟告消息後便杳無音訊。
朝廷則繼續籌備慶祝宣府大捷的慶典。
雖然沈溪在皇帝跟前提出宣府地方可能存在虛報戰功之事,朱厚照非常慎重地讓劉瑾派人前去調查,但由於消息早已經公布出去,即便是為了面子,朱厚照也不可能叫停。
朱厚照經歷最初的擔心,見劉瑾拍著胸脯保證不會有事後,就沒太把沈溪的話放在心上,只等慶典舉行,讓他大出一迴風頭。
劉瑾這邊則非常緊張,暗地裡做的事情可比沈溪多多了,一心把首功記在自己身上,再次派人前去宣府,著張文冕務必督促宣大總督孫秀成湊齊築京觀所需人頭。
這意味著孫秀成必須要額外準備七百多顆人頭才能湊夠軍功數目,若要完成這數字,最好的方法莫過於將那些遭遇韃靼人擄掠才被解救回來的大明百姓給殺掉,充作韃靼人的頭顱。
沈溪把事情交給雲柳和馬九去辦,此時尚不知馬九已被張文冕盯上,不過因這件事,劉瑾對李頻的信任降低不少,對沈溪而言卻是一件好事,這樣會讓李頻不自覺倒向他。
隨著計劃有條不紊展開,沈溪在京城的日子相對來說過得比較平靜。
謝遷之前推薦的幾名「青年才俊」,沈溪以為風華正茂,結果見到人後才知道全是中年人,歲數幾乎都在四十上下。沈溪跟這些人不是很熟,只知道他們在六部和寺司衙門任職,大多擔任郎中、員外郎、主事等職務,對沈溪來說,多結交這一階層的官員,以後在朝中說話才有人支持。
一直到七月初四,宣府才有最新消息傳來。
這天京城下了一場大雨,炎熱盡去,一陣風吹來竟有刺骨之感,似乎炎熱的夏天已然過去。
沈溪身著常服到了兵部衙門,剛到大堂便有人來報,說是宣府派特使到京城詳細奏報戰功,人已經到了五軍都督府。
熊繡和何鑒當天都有公事辦理,並未留在衙門當差。
王守仁之前已得到沈溪的授意,此時顯得神色緊張,道:「若讓宣大總督派來的使者奏報功勞成功,怕是殺良冒功的事情很難挽回……如此一來,那些曾經立下戰功之人也會變成罪人。」
沈溪搖頭道:「五軍都督府那邊難道絲毫不知情?若是旁人倒也罷了,英國公可非易與之輩,他不會坐視宵小冒功而不加理會……現在就看五軍都督府那邊做何反應了。」
未到中午,張懋親自前來兵部衙門找沈溪。
這次張懋身邊帶著孫秀成派來的特使,乃宣大總督麾下一名副總兵,叫做王全。
王全一看就是赳赳武夫,長得五大三粗,滿臉的絡腮鬍,說話時喜歡撓頭,一看就沒多少頭腦……實際上此人並未親身經歷戰事,孫秀成怕當事人被朝廷高官問出端倪,於是讓王全把他交待的東西背熟,面見上官時按照記憶說出來便可,問更多的話就一臉茫然了。
張懋詢問半天,發現地方奏報破綻百出,知道事情棘手,於是把人帶來見沈溪,一見面就道:
「之厚,此番宣府大捷,功在社稷,奏請功勞之事應由兵部完成,老朽想圖個清靜,具體事情交給你來打理……老朽先告辭了。」
人送過來,說上幾句張懋就想走,明顯是推卸責任。
沈溪趕忙出言挽留:「張老請留步。」
張懋側過身,好奇地打量沈溪,問道:「之厚,你還有什麼事嗎?」由於怕沈溪跟他學,張懋先擺出一副客套的模樣,試圖堵上沈溪的嘴。
沈溪道:「張老應知曉,此番地方奏請功勞,一直由司禮監掌印劉公公負責,何時輪到我兵部處置了?何況之前陛下著劉公公遣使去宣府調查是否存在虛報軍功之事,兵部並未接手,實在不敢應承下來……請張老把人帶去見劉公公更好些!」
張懋一聽愣住了,沒想到沈溪話說得如此直白。
好像生怕別人不知道朝廷這些日子在做什麼似的。
他忍不住看了旁邊的王全一眼,察覺這名武將聽到朝廷在查宣府虛報軍功之事後神色緊張,大概明白沈溪的用意。
張懋心裡暗叫一聲「小狐狸」,笑著道:「事情本該由兵部處置,可之厚又說是司禮監負責,老朽無所適從,不如……請王將軍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