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遷黑著臉從乾清宮出來,他對張皇后把一切責任都推給內閣非常不滿,按照如今他在內閣的地位,這意味著許多事情脫離掌控。??火然文 w?w?w?.?r?a?n?w?e?n?a`com
謝遷原本準備出宮,回家後悄悄舔抵傷口,此時李東陽走了過來,招呼道:「於喬,若無要事,請先回文淵閣!」
謝遷打量李東陽,想問回內閣去做什麼?但到最後也沒問出來,因為他有些「做賊心虛」,之前朱佑樘安排他找人去西北,這件事已經落實,除了他和弘治皇帝、蕭敬知曉外,再無他人清楚。
現在皇帝病重,張皇后將軍政大權悉數交託給內閣,但事前朱佑樘卻主張在西北和議,這件事謝遷不知道該怎麼跟劉健和李東陽開口。
帶著滿腹疑慮,謝遷往文淵閣行去,從奉天門出來,剛穿過會極門,便見馬文升和劉大夏已等候在內閣門口,張懋則從崇樓那邊過來。
劉健和李東陽並未請張氏兄弟和六部其他人過來,弘治朝最著名的賢臣此時都雲集於文淵閣,幾人稍微寒暄後到值事房坐下,謝遷神色有些陰晴不定,看到留在內閣坐班的王華指揮太監將茶水送上後坐下來,心裡七上八下,但始終不敢將皇帝的授意和盤托出。
劉健率先發言:「西南邊境與交趾之戰已進入收官階段,西北則因長城和一些邊塞堡壘尚未修築完畢,韃靼人很容易便侵入榆林和寧夏腹地,導致邊患頻頻……陛下龍體有恙,我大明不可能在西南和西北兩個方向同時用兵,今日必須做出個取捨!」
劉健說話大致上保證了客觀公正,但他第一句便說西南邊境方向作戰已進入收官階段,其實已經先入為主,告訴大家西南那邊沒什麼事了,現在應該重點關注西北方向的韃靼人。
謝遷聽了眼前一亮,暗忖:「按照劉少傅的說法,沈溪小兒已可退兵?這倒是好事,只要離開邊境,脫離與交趾兵馬接觸,那他的安全就可以得到保證。至於地方上的叛亂,全是些小魚小蝦,不足為懼!」
謝遷心情終於有所好轉,但想到西北之事又不由皺起了眉頭。因弘治皇帝單獨跟他商議與韃靼和議之事,甚至連西北前線的急報都沒有傳達給朝臣知曉,一旦這時候他說出來,會加深與劉健、李東陽的隔閡。
隨著劉健打開話頭,劉大夏和馬文升先後發言,李東陽和王華不時做補充。謝遷則坐在那兒發呆,腦子裡不斷地權衡得失,最後想:
「西北之事其實與我關係不大,我計較那麼多幹什麼?陛下單獨召我商議事情,做出和議的決定,其實是在坑我,讓我跟劉少傅和賓之的關係更加疏遠。現在陛下病重,不會主動站出來說事兒,蕭公公那邊估計也是三緘其口,那我出來挑頭做什麼?」
謝遷終於打定主意,現在不說話更符合他的利益,而且這會兒劉健和李東陽大權在握,也根本不會在意他的建議。
……
……
文淵閣中的會議一直持續了兩個時辰,到黃昏時才宣告結束,拿出兩個結果沈溪退兵,西北靜觀其變。
謝遷基本沒怎麼說話,比起作會議記錄的王華都要少,最後的結果讓謝遷覺得內閣的辦事效率太低了。
「不過是兩個簡單的決定,卻需要兩個時辰來商討,說了半天不跟沒說一樣?簡直是浪費我的時間!」
謝遷嘀咕著從文淵閣出來,正要準備出宮,突然李東陽在身後叫住他。
謝遷好奇地看向李東陽,問道:「賓之,有事嗎?」
李東陽交給謝遷一份奏本,謝遷微微一愣,不明白李東陽是何用意。
李東陽鄭重其事地道:「於喬,剛從通政使司衙門轉到內閣的奏本,你且看看,這件事回頭再言!你回家後再看吧!」
謝遷滿心好奇,不明白這到底是怎樣的奏本。
李東陽搖搖頭便直接離開,謝遷拿著奏本出了宮門,沒等他上馬車,便迫不及待將奏本打開細細觀看,看完後驚駭莫名。
這是南寧知府高集狀告沈溪霸占其兒媳婦在地方上胡作非為的奏本,雖然只是一份謄錄本,但以奏本的情況看,上面附有南寧府幾十名士紳的聯名,證實這件事確有發生。
這份奏本跟沈溪在西南取得大捷的戰報幾乎前後腳送達,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