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聖伯納德犬)原產丹麥,在瑞士也有悠久的歷史,但19世紀中葉,數量越來越少幾乎到了滅種的地步。現在的聖伯納狗大多是雜交品種。它是一種名副其實的巨型工作狗,體重能達100公斤,身高可高達1米。聖伯納狗善良、友愛、喜歡與小孩在一起。它忠於主人,容易訓練,擅長救生。在丹麥,每當暴風雪來臨,它們便大顯身手,在茫茫雪原中救出過無數遇險者。
3世紀時,曾經從事艱巨的山難救援,援救了2500人的生命。儘管運輸道路已經現代化,這種救援技能已經不需要了,但該犬仍以聰明,溫順的家庭犬深得好評。
自18世紀以來,他們就在瑞士的基督教堂被養殖:由一隻公獒犬以及一隻母的紐芬蘭犬培養。由於那個教堂的名字是:聖·唐·松·伯納德*(st.·),所以起名為伯納德犬。飼養目的是為了拯救在阿爾卑斯山脈()迷路或受傷的人們:經常在脖子上掛著一個蘭姆酒桶。據說一隻這樣的犬一天內拯救了40個人的生命。他們力量大,有愛心。看起來臉總是囧囧的。在十九世紀的英格蘭,人們瘋狂的購買這種犬並進行改良,使得這種犬變得溫順,馴良,但是從小就要進行嚴格的訓練。非常喜愛小孩。具有保護意識。人們一定要注意引導它們的性格,並且要馴養正確,不能讓它們太肥,常常要護理他們的[2-3]毛皮。一般肩高為:65cm~90cm。
納犬[1]因阿爾卑斯山之聖伯納修道院而得名。公元980年,因為守護那些穿越危險的阿爾卑斯山山道之旅客而聞名。可惜初期的紀事也無法考證。18世紀,修道院的教士們飼養此犬作危險山中的嚮導,尋找迷路失蹤的人並使之甦醒。為短毛品種,為防止近親繁殖,加入了蘇格蘭犬的品種,產生了毛茸茸的犬種。一隻叫作"巴里"的,曾經救援了40個人的生命,立下了最偉大的功績,於1814年去世。
是超大型犬,個性十分溫順,容易親近,對小朋友十分寬容。如果給予足夠的空間、食物、運動量,就可以成為很好的家庭犬。
外形特徵
頭部:頭
蓋寬大且圓,額段清楚分明,鼻口部短,厚.平坦的臉頰及長垂得上唇。
耳:大小中等,下垂。
眼:大小中等,古銅色。
鼻:鼻子大,黑色,鼻口非常發達。
身體:胸部厚實且寬,背部力強,向腰部傾斜。
被毛:無論長毛種或短毛種,被毛都豐厚,被毛平躺,顏色有紅褐色斑狀紋,橙色,或紅斑色配頭,胸,四肢,尾端的白色,或白底上有各種顏色的斑塊。
四肢:前肢直且長,後肢骨骼粗且有力。
足部:非常大,腳尖十分隆起,狼爪應該除掉。
尾:尾長,尾根高。休息時尾巴在下方,活動時往上揚起。
身高:身材巨大。
傳說
有關的起源有很多說法。最有可能的一種說法是公元1~2世紀,羅馬軍隊將一種巨大的亞洲犬莫洛瑟()(也有說法是藏獒)帶到了瑞士,與一種當地犬雜交(這種當地犬在羅馬人入侵時就在這個地方了)後的後代。
以後的幾個世紀裡,被廣泛用於農場和阿爾卑斯山的奶牛場,用作守衛放牧和拖車。公元1050年泰漢德()的迅速發展,就在這個時候,在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建立了一個著名的收容所,來收留那些穿越阿爾卑斯山的。
因為收容所在16世紀後期被戰火所毀,大部分的檔案丟失了,因此第一次來到收容所的時間也無法考證了。直到1707年,才有記載第一次提到(也是偶爾提到)。收容所的在聖伯納關口拯救遇險的遊客,在那時已經很知名了。仔細研究史料,大約是在1660~1671年之間第一次來到收容所。可能的情況是,到收容所來陪伴僧侶們度過漫長的冬季(在冬季,收容所與世隔絕)。
這個與世隔絕的收容所,近親繁殖有了與眾不同的救濟院()犬。在殘酷的條件下,只有極強生存本領的犬才能生存下來,繁衍後代。因此,它的遺傳特徵也就遺傳給了後代。
孤獨的僧侶們在布道時都帶著,他們很快發現這種犬在雪地里也可以認路,這種嗅覺極其發達的犬在暴風雪中能找到迷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