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之旅結束之後梁恩他們就沒有安排其他的出行計劃,而是直接回酒店了。按照之前的計劃,他們將會前往瓦爾瑪先生的鑽石加工廠看看,順便看看有沒有什麼靈感。
鑽石作為美麗的欲望對象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公元一世紀,羅馬博物學家普林尼說:「鑽石是最有價值的,不僅是寶石,而且是世界上特有的東西。」
雖然說現在一提起鑽石,人們就會想起南非,獅子山這種盛產鑽石的非洲國家,如果對這行有興趣的話,可能還會說出加拿大,俄羅斯或者是巴西這一類更新的產地。
但是最古老的鑽石來自於印度,從公元前800年到18世紀中期以前,印度一直是鑽石的唯一產地,也生產出類似於光明之山這樣著名的大鑽石。
古印度人把鑽石顏色分為四個等級,按照印度特有的種姓制度進行命名:無色的鑽石稱作「婆羅門」;淺紅色的鑽石稱作「剎帝利」;淺綠色的鑽石稱作「吠舍」;灰色的鑽石稱作「首陀羅」。
在公元前四世紀的印度文獻中已有關於鑽石的描述和記載,考古研究發現印度人在公元前四世紀已用鑽石作為工具,對其它寶石的珠子進行雕琢。
和古代的絲綢之路一樣,印度也有一條連接印度和西方世界的貿易之路,在歷史學家研究中被稱為鑽石之路。
鑽石之路實際上由兩條路線組成,一為陸路,從印度經現今的兩伊、土耳其抵羅馬;二為水路,跨印度洋,經麥加從地中海南岸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再穿地中海抵達羅馬。
公元一至三世紀羅馬帝國出現的鑽石,即是通過這兩條「鑽石之路」從印度運來,只不過隨著羅馬帝國的滅亡,這條道路最後指向的目的地變成了波斯。
不過印度鑽石礦最大的問題在於產量太小,哪怕在17世紀高峰時年產量大約為5-10萬克拉,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達到寶石級。
此後鑽石產量迅速回落,在1725-1730年間,每年從印度運至歐洲的鑽石只有2000-5000克拉,這嚴重打擊了歐洲的鑽石產業。
不過在1730年的時候巴西發現了鑽石,並在19世紀50年代達到頂峰,年產量30萬克拉以上,直到1880年下降到5000克拉。
但也就在這個時候,現代社會中最重要的鑽石產地非洲產地被發現,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光是金伯利城附近的鑽石礦年產量就高達2000~3000萬克拉。
從那以後,鑽石不再成為王公貴族獨享的奢侈品,而是走入了千家萬戶,不過在這個時代之中,印度在鑽石產業中仍然是重要的一環。
如今很多人購買、佩戴鑽石的人都不去想這樣一個問題:非洲礦工挖毛鑽,全世界有錢人買鑽石,這其中的加工環節是誰完成呢?答案就是印度!
如今印度西部港口城市蘇拉特和孟買已經成為全球鑽石加工中心,最極端的年份甚至能占到全球鑽石加工份額的92%。
雖然這幾年華夏也逐漸開展了這方面的業務,但是因為人工費用的緣故份額一直擴大不了太多,印度仍然牢牢占據了全球鑽石加工份額第一的寶座。
現在世界上有四大鑽石加工中心,小顆粒鑽石加工中心——印度蘇拉特、孟買;大顆粒鑽石加工中心——美國紐約;精湛鑽石加工城——比利時安特衛普;精緻小件鑽石加工中心——以色列特拉維夫。
因為整體情況上印度加工的鑽石較其他地方的切工效果相差,所以加工的主要以小鑽為主,面對的消費者也都是普通的消費者。
但這並不代表印度人的手裡沒有好貨,別忘了印度可怕的貧富差距,對於這些有錢人而言藏有一些頂級的鑽石絕對是有可能的。
不過在珠寶設計和高端加工方面印度方面是真的糟糕,整個印度都找不到幾個這方面的大師,而這也基本上就是為什麼瓦爾瑪先生要專門邀請梁恩的原因了。
至少梁恩的作品真的能達到大師級,而這正是他現在最欠缺的地方,要是不抓住這個機會絕對是傻子。
梁恩則收到了盧布松管家的請求,表示希望他能夠幫忙看看瓦爾瑪手上有沒有什麼好的鑽石,如果有的話可以通知他們討論接下來鑽石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