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對於刀的觀念和全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有很大的區別,其他地區的人往往把刀看做一個整體,無論是刀柄,刀鞘還是護手都是刀的一部分。
但日本人把刀和刀裝是分開來看的,他們認為刀條才是刀的本身,而刀裝只是刀的衣服而已。因此他們平時把刀條都保存在白鞘之中,只有出門才會帶全套刀裝。
所謂的白鞘多以天然乾燥而成的朴木為材料,由於朴木所含的樹脂較少,所以不易侵害刀劍本身。
而全套刀裝需要塗漆,因此令保存在內的刀身處於一個完全密封的狀態。也就是日本刀劍收藏家所說的刀身長期處於「沒有呼吸」的環境中,會比較容易出現鏽蝕。
事實也正是如此,所以以長期保存的角度而言,刀劍往往會被被安置在材料簡單清純的「白鞘」之中,讓刀能自由呼吸,到有需要公開擺放和攜帶的時候,才會配上全套刀裝。
因此,對梁恩而言這把刀外邊的刀裝破成什麼樣子都無所謂,真正核心的是裡面的刀條。只要刀條完好,按日本傳統這把刀就可以被視作是一把完整的刀了。
而根據現在梁恩手中這把刀的刀條本身與刀裝之間明顯不搭配的情況,他現在覺得這可能是對方在這個地方找到了一把好刀後匆忙隱藏的結果。
至於菲律賓這個地方能找到日本刀也並不是一件多麼奇怪的事情,因為在日本的戰國時代有不少浪人離開了故鄉四處打工。
這些流浪的武士們成為了東南亞各國非常搶手的僱傭兵,甚至在東南亞地區建立了多處屬於日本人的聚居區。
而戰國時代結束之後,德川幕府宣布了鎖國令,禁止所有的在海外日本人返回日本,而那些日本武士也就因此流落在了異國他鄉。
除此以外,當年德川幕府也把一群信仰基督教的武士流放到了菲律賓,為這一海外日本人群體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不過這種注入只是暫時的,因為鎖國令的原因,這些海外日本人定居點也逐漸的衰落,同時他們攜帶的武器自然也就流失在了這片遠離家鄉的異國土地上。
因此現在梁恩獲得的這個刀條很有可能就是當年那群海外的日本武士所留下的武器,然後被這名軍刀以前的主人,一名日本軍官據為己有。
對整把刀進行了一次整體的檢查之後,梁恩開始用身上的工具清理起了刀莖,因為日本刀大部分的信息都會被刻在在刀莖上。
他開始用竹籤和毛刷一點點的清理起了堆積在刀莖上的浮鏽,當幾塊鏽斑被清理出來後,的發現刀莖上出現了一些隱約能看見的刻劃痕跡。
「看來這真是一把好刀。」確定了充滿鏽跡的刀莖上那人工雕刻的痕跡後,梁恩輕輕的嘆息道,因為傳統上往往只有一名刀匠滿意自己的作品時,才會在刀莖上刻上銘文。
當然,這不是說沒有銘文的日本刀都不行,一部分沒有銘文的好刀屬於期刀工,而另一部分則是給寺院或者神社的刀,按規矩是不能留銘文的。
還有一種更極端的情況是刀條被大幅度截短,刀銘的部分也被截掉,於是變成了無銘刀。這種被稱為大磨上無銘,在古刀特別是室町時代之前的名刀之中非常多見。
只不過現在因為刀莖部分並不存在刀身上的那一層保護層,所以上邊的各種鏽跡要明顯比刀刃部分嚴重的多。因此,除了少數筆畫以外,根本無法分辨出上邊究竟雕刻了什麼?
只不過奇怪的是,正常的日本刀無論是打刀還是太刀都只會將銘文集中在一側,而這把刀的刀莖上居然兩面都有銘文。
「看來這是一把有故事的刀。」看著燈光下那些殘破不堪的銘文梁恩想到。因為這把刀上邊的鏽跡比較新,應該是這半個多世紀不當的儲存所留下的。
也就是說,當年這個鬼子軍官發現刀子的時候上邊的銘文應該是存在的,而對方之所以收藏這把刀子,很有可能是發現了刀莖上的銘文。
「等回去再修理吧。」清理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梁恩知道自己需要停手了。因為想要獲得更多的信息就必須動用卡牌修復這把刀。
動用卡牌修復這把刀會讓刀子變得和新刀一樣,這樣的話他就沒法給海關解釋自己明明獲得的是一把破刀,但出
187 名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