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槍這東西吧,和很多大唐已經研發成功,或者正在研發的高科技項目一樣,都是聖天子指示開始研發的。
比如早些年的蒸汽機以及現在的汽油機,還有軍方的後裝線膛武器,再有化肥,雜交水稻,有線電報、無線電報、火車、輪船等這些都是聖天子親自指示,以皇家理工學院為核心,組織全國眾多人才進行研究的。
都算得上是以舉國之力進行研發的國之重器。
機槍項目,也是一樣,多年前剛搞出來採用紙殼彈藥的後裝線膛步槍,也就是聯合一型步槍剛服役的時候,李軒就已經是讓人展開機槍的前期研究的。
只不過大唐的軍方在全世界基本處於無敵狀態,有個後裝線膛步槍就已經能吊打全世界了,因此對機槍的需求不是太急迫。
再加上早年的紙殼彈藥也不太適合機槍使用,所以這研究進度比較慢。
一直等到聯合二型步槍開始大規模服役後,機槍項目的進度才是加快了起來。
機槍項目組把子彈從紙殼子彈改為黃銅子彈,如此一來,機槍項目的很多問題就是得到了解決,又是經過了諸多測試,小問題改進後,今年才算是初步研發成功,弄出來了幾挺樣槍進行測試。
陸軍方面去看過測試後,直接報告說這玩意華而不實,威力是很不錯,但是陸軍用不起啊……
聯合二型步槍的快射速,所導致的子彈消耗成倍增加,就已經是讓陸軍方面感到很吃力了,不僅僅是經費吃力,這後勤體系也吃力。
尤其是考慮到大唐的陸海軍都是滿世界跑,在美洲,在歐洲,在印度,在非洲都有駐軍,這所用的每一枚炮彈和子彈,都得從本土千里迢迢,不對,是萬里迢迢運輸過去,這運輸成本相當的高昂。
所以,甭管是陸軍還是海軍,但凡是在海外駐防的部隊,他們對彈藥消耗量是非常敏感的。
相對而言,在本土駐防的部隊,對彈藥消耗量就不怎麼在意了,反正在本土駐防的部隊也不打仗,交通體系也完善,運輸成本也低,所以一些看起來耗彈量很大的物資在本土駐防的部隊會裝備,但是在海外駐防的部隊就不裝備了。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迫擊炮,這玩意陸軍方面其實也裝備了不少,但是只局限於裝備駐防本土的部隊,反正在本土裝備的部隊,平時也不打仗,消耗不了多少彈藥,至於海外部隊卻是極少裝備,因為海外部隊很經常發生戰事,雖然都是小規模戰事,但那也是戰事,一旦大規模應用迫擊炮了,陸軍方面表示後勤系統無法支撐。
其他幾個火炮也是,在本土駐防的部隊,裝備的火炮型號是比較多的,形成多層次的火力打擊,從七十五毫米榴彈炮、野戰炮,再到一百毫米加農炮,榴彈炮,再到一百二十毫米加農炮,榴彈炮再到一百五十毫米加農炮和榴彈炮都有裝備。
但是在海外,基本清一色的七十五毫米榴彈炮,連七十五毫米野戰炮都少,頂多就是還有少量的一百二十毫米榴彈炮。
後勤運輸供應困難,彈藥成本昂貴,這些都是導致了陸海軍雙方都對彈藥的消耗量比較敏感。
機槍這玩意,一分鐘就能打出去幾百發子彈,陸軍表示用不起啊!
對於這種情況,李軒沒有先去多說什麼,而是先去皇家理工學院那邊的機槍項目組看了樣槍。
這機槍的樣槍,比之前上報過來的機槍設計好多了。
之前的時候,機槍項目組採用的是紙殼彈藥,設計出來的機槍採用的是手搖射擊的多管機槍,其實也就是加特林式機槍。
只不過因為紙殼彈藥存在比較嚴重的漏氣等問題,用起來非常的麻煩。
如果說當時大唐軍方面臨很大壓力的話,估計也會直接大規模生產使用了,但問題是大唐軍方沒啥壓力啊。
所以就沒量產,而是持續進行改進,最後換用了金屬子彈,同時又利用火藥燃氣的能量實現了自動射擊,因為採取單槍管,為了散熱採用了水冷式散熱。
因此這機槍從基本原理來說,其實和早期的馬克沁機槍非常的類似,當然了,一些小細節的設計肯定不一樣,不過基本原理相通。
在完成了基本設計後,機槍的項目組進行了持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