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交州,宋平城的郊外,有著一片龐大的農田,但是和普通的農田不一樣的是,這片龐大的農田都是被包圍了起來,外圍有著圍欄,同時還立有牌子:試驗農場,閒人免入。
大片農田的一側,立有一棟三層水泥大樓,這種規模略大的水泥大樓在郊外地區算是比較少見了。
大樓的門口掛著招牌:農部糧食司交州培育所。
這是一個農部糧食司下屬的雜交水稻培育所之一。
大唐帝國研究雜交水稻的時間已經不斷了,每年都會投入不少的研究經費對雜交水稻進行培育,陸續建立了廣州培育所、昆明培育所以及現在的這座交州培育所。
只不過一直都是沒能出什麼太大的成果,雖然說也培育了不少水稻良種,但是前期的工作更多的挑選南洋地區的良種進行培育,讓帝國的南方地區也能種植。
而純粹的雜交水稻培育工作,之前一直都是停留在理論上和小規模的試驗當中,至少到目前為止,他們都還沒能找到高產糧種。
相對而言,其實大唐帝國的其他糧種移植培育工作倒是要更加順利一些。
比如從南洋、美洲乃至歐洲等地區引入的大量農作物,經過農部糧食司的改良之後,很多都已經是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種植了。
比如玉米、土豆、番薯這三種比較重要的農作物,一直都是農部的重點培育農作物。
經過漫長的時間的改良培育,目前上述的這三種農作物,已經是可以在大唐帝國本土的絕大部分地區種植,而且是可以保障一定產量,甚至是大產量的種植。
這可是相當難度的,如果沒有花費龐大的資金進行專門的改良培育的話,只依靠民間自身的改良,這個時間可能需要數十年甚至上百年。
歷史上明朝時期就已經有番薯了,但是原種的番薯對於很多地方來說並不適合種植,產量也不算高。
可經過了漫長的優選劣汰之後,一直到清朝時期,番薯才算是能夠在華夏地區廣泛種植並保證較大的產量。
而農部的改良培育,就是為了縮短了這個過程,先後改良培育了眾多適合不同地區的品種。
尤其是玉米,如今已經是在大唐帝國的絕大部分地區種植,尤其是比較乾旱、貧瘠的土地上,開始廣泛種植玉米。
因為玉米具備了極強的耐旱性、耐寒性、耐貧瘠性以及極好的環境適應性,營養價值也較高,產量也不低。
當然了,促使大唐帝國的農民們開始廣泛種植玉米的原因還是玉米不挑地,隨便一塊旱地,甚至山坡上都能種植。
這對於缺乏耕地的大唐帝國而言非常的重要。
同樣的,其實番薯也具備類似的特性,所以番薯的種植也是非常的廣泛。
很多大唐帝國的農民們,都是在良好的水田種植水稻或者上等旱地里種植小麥,在其他次一等的旱地上種植番薯、玉米、花生,或者是種植桑樹、棉花、果蔬等經濟作物。
大唐帝國官方也是鼓勵農民們種植這些新型農作物,早些年的時候都是免費提供優秀糧種的,現在也還會組織商家收購棉花、蠶繭、果蔬等等經濟作物,以增加農民的收入。
但是,即便是這樣話,也很難徹底的解決大唐本土所面臨的糧食問題。
如果單純說要吃飽飯的話,其實如今的大唐帝國已經是能夠做到這一點了。
哪怕是沒有海外領地的糧食供應,僅僅依靠本土的糧食也能夠做到讓本土的三四億民眾吃飽飯。
但是,大唐帝國的要求不僅僅是讓民眾吃飽飯啊,他們還想要讓民眾們吃得好。
把糧食指數降低下來。
百分之六十的糧食指數和百分之四十的糧食指數,中間差的可不是百分之二十的糧食產量,而是好幾倍的糧食產量呢。
這也是為什麼這麼多年來,大唐帝國始終堅持搞雜交水稻,化肥的緣故。
如今花費初步有了眉目,而雜交水稻的話,雖然沒有太大的進展,但是好歹也算是小有成果。
交州水稻培育所給上級遞交了一份報告,稱他們已經是初步培育出來了一款適合南部地區種植的水稻,該水稻生長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