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平三十三年年末的郝柏年晉升陸軍元帥,並且隨後退役,再加上應易康這個新生代將領里的代表人物晉升陸軍中將。
對帝國陸軍造成的影響是深刻而重大的。
因為這意味著把持了帝國陸軍高層軍官三十幾年的老一代將領,終於是開始退出一線,把權力交給第二代將領。
同時新生代將領也是正式進入高層,並開始影響陸軍發展。
帝國陸軍從黃竹山時期算起,一直到現在,中高級將領的層次是比較分明的。
大體上可以以御學堂建立前後、統一戰爭前後來劃分大體上可以分為四批。
最早的自然就是御學堂建立之前的黃竹山時期的土匪將領了,包括陳屠夫等人在內就是其中的典型,不過這些人基本上後續數年的統一戰爭里就是逐步退出一線,而且並沒人能夠爬上高位,哪怕是混的最好的陳屠夫,後來依靠主持炮兵工作,在統一戰爭結束後獲得了陸軍上將的軍銜,不過威望還是太勉強。
不過有意思的是,這些人因為從龍的早,而且早期作用相當明顯,所以只要不是犯傻死抓權不放的話,哪怕是作為補償這些人都是獲得了豐厚的爵位。
陳屠夫在統一戰爭之後雖然獲得了上將軍銜,不過實際上影響力已經非常低了,但是他依舊獲得了公爵頭銜。
理由很簡單,就憑藉著他當年一把殺豬刀帶著李軒逃命,數次救駕乃至救國的行為就足夠了。
這些人,基本上統一戰爭之後就是全部退出了現役,一個個都是去享受榮華富貴去了。
第二批就是郝柏年、李春景為代表的御學堂早期學生,可以普遍稱之為第一代將領。
籠統上來看,所有在統一戰爭期間進入御學堂學習的軍官都可以被劃分到這一個群體裡,他們普遍參加過統一戰爭,接受過早期的御學堂學習,同時軍功顯赫,占據了絕大部分的軍事貴族。
這些人哪怕是在統一戰爭結束後,很多人被迫退役,或者是擔任虛職,但是這些將領基數大啊,他們依舊長期把持著陸軍權力,甚至很多在統一戰爭之後才晉升為準將的將領,其實他們相當多一部分也是在統一戰爭時期就已經參軍了。
而所謂的第二代將領,其實是指統一戰爭之後才進入御學堂學習的將領,也就是陸軍御學堂第十期以後的將領。
他們參與了帝國的一系列對外擴張的戰爭,包括和韃靼人的一系列戰爭、扶桑戰役、印度戰役、非洲戰役等等。
這些在統一戰爭之後才進入御學堂學習的將領,他們從一開始接受的就是最為正規的近代軍事訓練,他們的作戰方式和統一戰爭時期的開國將領們不太一樣,開國將領們的戰術其實依舊帶著濃厚的傳統戰爭模式,哪怕是使用火炮和燧發槍了,但是很多將領的戰術思維依舊還是傳統戰爭的思維。
然而第二代將領從上軍校開始,接觸的就是步炮協同、線列作戰等戰術理念,所以他們的戰術思維是典型的熱武器軍隊的思維,同時其作戰乃是升遷都是非常正規化的。
目前來說,其實這些第二代將領里的佼佼者普遍已經爬上高層,少將以上著很多,中將不少,上將也有好幾個。
本來,如果沒有應易康這個特殊角色的話,其實並沒有什麼新生代將領的說法的,因為人們普遍把統一戰爭之後的將領都看成是第二代將領。
然而宣平二十幾年的時候,卻是出了應易康這麼一個妖孽
過去的十年裡,陸軍內部最耀眼的就是這個應易康了!
而應易康乃是陸軍御學堂二十三期的,所以人們又把這個時間段作為一個劃分,把陸軍御學堂第二十三期以後的將領稱之為新生代將領。
大體上就是目前年齡三十五歲以下的年輕軍官們,目前軍中典型的少壯派。
這些新生代的少壯派將領們,年紀普遍在三十五歲以下,軍銜的話,除了應易康陸軍中將這個怪胎外,其他的普遍還是校官,只有少數比較優秀的是准將,至於少將,也就那麼幾個而已。
這一批少壯派軍官,乃是目前陸軍中層軍官的核心組成,他們普遍擔任營長、團長等職務。
同時他們的軍事思維更是開放乃至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