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時節,驚蟄剛過,萬物復甦,暖風吹拂,柔水繞城,波光粼粼,是個絕好的時節。
南京城屹立東南,有江南的柔美,亦有帝國的雄偉莊嚴,兩種不同的風格,在金陵融合,成就了虎踞盤龍的六朝古都。
為了迎接使臣,王彥撥銀二十萬,輝煌壯麗的紫禁城,這些日子被打掃一遍,原來破爛的琉璃瓦,也被換了下來。
此時,在陽光的照射下,紫荊城黃燦燦的一片,令人感到壯觀和帝國的威嚴。
大國終究是好臉面,王彥在三考慮,還是將宮殿翻修了一遍,不過時間緊急,整個紫荊城太大,翻修的也就是使團有機會看見的幾座大殿,剩下的還要等有了閒錢再,現在也就是能撐撐場面就行。
出於對高宗皇帝的尊重,新帝雖然早已確定了年號,但今年才正式改元,以後凡是臣服於南京朝廷的藩屬,都要用新帝年號來紀年。
此前明朝最年幼的皇帝乃是英宗朱祁鎮,九歲登基,那時國事由太皇太后張氏把持,賢臣三楊主政,但現在曾太后卻沒有張氏的能力和背景,而外朝三位親王又如狼似虎,她便基本不參與政事,只有朝廷祭祀或者其它場合需要才會出面。
這無疑是主動退出了權利的中心,但也保證了紫荊城的安寧,以及她和皇帝的安全。
對於喪失權利,曾太后對此似乎也沒有怨言,還對三王,「今後,卿等主戎,皇帝與哀家主祀,共保大明!」
在古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曾太后的意思就是,以後軍國大事,就交給三王,而他們孤兒寡母,就只管國家祭祀,不插手實務。
不管這是曾太后的隱忍,還是發自肺腑之語,目前都是王彥,還有唐、魯兩王所願意見到的情景。
因此明朝的權利中心,便不可避免的從紫荊城轉移到了內城的內閣、議政殿和楚王府,原來的早朝制度也被停了下來,而改到了議政殿,頻率也降低到一月兩次。
今日有所不同,是使臣朝見天子的日子,因而宮城大開,身穿飛魚服的錦衣衛,站在宮門兩側,宮殿前白色大理石階兩旁,也是排列整齊的侍衛,他們打著各種旗幡,迎風而獵。
王彥與唐、魯兩王,以及眾多大臣早已到了奉天殿肅立兩側,皇帝太只能由曾太后看著坐在大寶之上,準備接見各國使者。
太監和宮女們在內廷各司的調度下,正忙碌的準備宴席,可能是因為沒有足夠的人手,內廷的人沒有補充,所以稍微顯得有些急促,庭院迴廊間,到處都是穿梭忙碌的身影。
「都安排好了麼,這是本朝光復南都之後,第一次接受使者朝貢,出了披露,丟的可是我大明的臉面,禮部可千萬別出差錯。」奉天殿上,王彥招了招手,對顧元鏡道。
唐王也開口道:「楚王擔心不無道理,顧部堂你要上心。」
顧元鏡本站的靠後一些,聞語躍過陳邦彥幾人,站到兩王身邊,躬身行禮,胸有成竹道:「兩位殿下放心,只是朝拜一下皇帝,然後就入席,流程並不複雜,招待的菜品都是經過下官親自過目的,席間各種表演,也都是南京最好的,不會丟了我朝的臉面。」
唐王聽了頭,顧元鏡是他的人,老官僚辦事他還是比較放心的,「如此就好!」
王彥到不是想問他怎麼接待使者,怎麼張顯天朝氣派,唐王和顧元鏡與他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此時,外城各個驛館,諸國使團已經從驛館出來,引起了南京百姓的圍觀,各條街道上都圍滿了看熱鬧,看稀奇的人們,四處都是人頭攢動。
不過總體而言,真臘、東吁、阿育他亞這些外表氣質各自不同,服飾各異,擁有異國風情的,更容易引起民眾圍觀,而安南三邦這樣風情與中國沒什麼差異的,圍觀的就少一些,可從層次上來講,圍觀異國的主要是些民眾,姐婦人,圍觀安南三邦的卻以士人據多。
南京街道上熱鬧非凡,各國使團帶著琳琅滿目、五花八門的貢品從街道上穿過,真臘的使者甚至帶來了兩頭大象,引得百姓聲聲驚呼,真是人山人海,不少商家則乘機燃放鞭炮,酒樓也趁著民眾高興,開始藉機攬客。
沿著街道的一間酒樓上,從淮安剛到南京不久的滿清使者馮銓和呂宮正站在窗邊向下眺望,呂狀元頭上青一塊紫一塊,迷著眼睛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