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近四更,正是夜色最濃、睡眠最酣之時。可在秦王府的議事廳內,借著一盞昏暗的燈火,朱由檢與孫傳庭卻談興正濃。圍繞著孫傳庭提出的「屯田」方案,二人細論其中利弊。
孫傳庭首先說道:「屯田制始於西漢,至曹魏年間形成規模。其時經歷黃巾之亂、群雄割據之後,赤地千里,農戶十不存一。若仍靠收取全國農戶田賦來供應軍隊糧餉,因為人口和可耕之地均大幅減少,往往無法滿足軍需。所以曹襙用棗祗(音支)之策,採用屯田法。
「所謂屯田,即是將無主土地和荒地闢為官田,官田中收穫的糧食,官府與耕種之人按照一定比例分配,這個比例當然比田賦水平要高得多,一般是官民各半。官府收取的糧食,全部用作軍糧。按照耕種者的身份,屯田又可分為軍屯和民屯。軍屯就是軍士直接種田,以數十人為一營,且佃且守;民屯就是招募流民種田。」
「現在陝西流賊肆虐,民不聊生,就有流民也是往外流,因此這民屯是不能指望了。」朱由檢認真地分析道。
「不錯,臣的重點也是軍屯。」孫傳庭循著自己的思路說道,「軍屯有六大好處:一是作戰耕種兩不誤;二是屯田將士將所屯之田視為己產,既會賣力耕種,也會全力防守;三是可以依託所屯之田置家,娶妻生子,以安其心;四是將士親自勞作,則樂與民親;五是接近戰區,調集方便;六是一旦戰事不利,退有所止,不至於一敗而全部潰散。所以臣以為,屯田實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好事。」
朱由檢卻搖搖頭笑道:「先生分析得很精闢,您說的這六大好處,後面那五條我也很贊成。惟獨這最重要的第一條,我有點不同看法。」
孫傳庭忙道:「殿下請賜示!」
「軍屯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打仗不能太多太頻繁。」朱由檢侃侃而言道,「因為種地不是種上就完了,還要澆水、施肥、防蟲、防災,幾個月不間斷的辛勤勞作,才能有最後的收穫。所以要想屯田,就得有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局面。比如一年打一次仗,收完糧食正好開戰,這還可以。
「但眼下局勢如此,咱們秦兵沒有這個條件!流賊不會讓我們安心種田,我們也不會讓流賊有喘息的機會。這一年來秦兵大小數十戰,在陝西、甘肅、寧夏轉戰路程不下萬里,哪有時間和精力去琢磨種地的事?如果硬要推行屯田,恐怕是作戰和種地哪樣也做不好!」
「殿下所慮深遠,臣是有些想當然了!」孫傳庭這才恍然大悟道。
「術業有專攻。」朱由檢接著說道,「就算沒有那麼多戰事,我寧肯將士們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訓練中去,也不願他們去種地。因為二者雖然都要賣力流汗,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地種得再好,如果在戰場上不能殺敵,也不是一個好士兵;同理,你能在戰場上以一當十,卻不一定是個好莊稼把式。幹什麼就是幹什麼,這就叫分工!」
孫傳庭被朱由檢說得啞口無言,只得苦笑道:「如此說來,臣的屯田之策是不可用了。只是這麼多軍隊全要王府供應糧餉…」
「那倒不是,」朱由檢趕緊道,「先生對我還是很有啟發。軍屯和民屯不可行,不可行的最大原因就是人手不夠。但是現在還有一支力量可以使用!」
「您說的是…?」孫傳庭似有所悟。
「沒錯,就是歷次戰鬥中俘獲的流賊和他們的眷屬!」朱由檢興奮地道,「秦王莊勤恩所中囚禁著上萬人,先生和幾員將領這一年也沒少俘虜吧?」
孫傳庭眼前一亮道:「是啊,臣怎麼把這些人忘了!秦兵歷次作戰均有俘獲,按照洪總督的意思,只要俘獲流賊,不論男女老幼全部斬首,既是以儆效尤,還可用首級報功。但臣不忍如此,就依著去年秦王莊之戰的舊例,沒將這些俘虜殺掉,而是分別囚於固原、隴州、鄜州等地,讓他們做些鞏固城防的苦工。若全加起來,也不下七八千人。」
「好,這就是將近兩萬人了。」朱由檢娓娓道來,「把這些人分分類,那些平時表現較好、吃苦耐勞的,可以分配到你剛剛開闢的官田裡去。第一年讓他們完全義務勞動,只供給一日三餐。從第二年開始,可以按照官八民二的比例分配收成,然後每年遞增。到了五六年頭上,荒地的產量也基本穩定了,對那些確實安分守己、辛勤勞作的,可以把官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