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軍的大營就扎在黃河大堤以北數十丈外,眾人在深夜中舉目南望,卻見一道黑黢黢的山嶺橫亘在眼前。£∝頂點小說,待走近再看,哪裡是什麼山嶺,原來就是高達數丈的黃河大堤!
朱由檢也早聽說過黃河是一條「懸河」,今日才算親眼得見。在數十名皇城警衛團戰士的嚴密保護下,他與盧象升沿著堤上的一條小土道攀上陡峭的大堤,放眼向南眺望。
只見此處河面寬約兩里,河水早已結冰,正應了老人家在《沁園春??雪》中所描述的:大河上下,頓時滔滔。但冰面卻比大堤外的地平面高得多,至少高出兩丈。對面大堤上隱約有點點燈火閃動,想是叛軍也已站上大堤。在兩道高聳的河堤之間,便是凍得坑窪不平的大片冰面。
朱由檢與盧象升便沿著大堤巡視,剛走出沒幾步,突然腳下一松,嘩啦啦一聲,一大塊堤石瞬間崩落,翻滾著墜下河道,差點沒把朱由檢也給漏下去。盧象升忙一把拽住朱由檢,驚出一身冷汗道:「陛下小心!」
朱由檢也嚇了一跳,半晌才回過神來,不禁雙眉緊鎖道:「這道堤壩也太不結實了!恐怕夏季洪峰一來,這裡就有決口的危險。」
盧象升聽了苦笑道:「何止夏季,這條黃河一年到頭皆是水患,兩岸百姓深受其苦!」
正好朱由檢也想了解一下黃河在明代的情況,盧象升在任大名知府時,沒少率兵進入河南境內剿賊,對黃河比較熟悉,便請他說一說黃河。
盧象升慨嘆道:「黃河發源自隴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在上遊河水還是清的。自從向北進入寧夏,繞過沙漠復折向南,沿途攜帶大量泥沙,谷深流急,濁浪滔滔,黃河故此得名。拐過風陵渡以後,黃河進入平原地區,流速驟減,大量泥沙沉積於河床底部,把河床逐年抬高。高到一定程度,自然要漫過河槽,形成洪水。此患自古有之,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就紛紛沿黃河築堤,其後迭經漢、唐、宋等代修葺,終於連成一體,是為黃河大堤。
「堤壩固然能阻止河水溢出,但隨著河床不斷抬高,堤壩亦越築越高。如今黃河下遊河床普遍高出堤外地面一丈以上,有的甚至高出三丈,故而黃河又稱『懸河』。這條河就盤踞在附近百姓頭頂上,一旦潰壩決口,人盡成魚鱉矣。而且春季有桃花汛,夏季有夏汛,秋季有秋汛,到了冬季還有凌汛,每次汛情都來勢洶洶,鬧得人心惶惶。」
「那黃河是不是經常決口?」朱由檢憂慮地道。
「回陛下,正是。」盧象升道,「歷史上黃河決口無數次,並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因下遊河道徹底淤塞無法下水,而徹底改道一次,向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尤以周定王五年、西漢元光三年、王莽始建國三年、北宋慶曆八年這四次改道時間最為長久,形成了數條黃河古道。
「南宋建炎二年,為阻擋金人難下,宋軍在滑州掘開南大堤,黃河水遂南流奪淮入海。淮水本來水量就大,加上黃河帶來的大量泥沙淤塞河道,更是決口頻發。自本朝立國以來,平均一年二決口,水患遠超歷代。一旦決口,泛濫所至,一片汪洋。遠近村落,半露樹梢屋脊,即漸有涸出者,亦俱稀泥嫩灘,人馬不能駐足。
「萬曆年間,幸得工部侍郎、河督潘季馴主持河工,用『束水沖沙』法治河,頗見成效,黃河才逐漸穩定於開封、蘭考、商丘、碭山、徐州、宿遷、淮陰一線,至今已有數十年了。但是正如陛下所見,潘季馴之後,河工再無能人主持,朝廷在內憂外患之下,也騰不出精力治河,因此多地的黃河大堤再次屢屢出現潰壩現象,潘季馴的心血至此蕩然無存,惜哉!」
「何謂『束水攻沙』?」朱由檢饒有興趣地問道。
盧象升趕緊答道:「所謂束水攻沙,便是利用『水合則勢猛,勢猛則沙刷,沙刷則河深』 的特點,束緊黃河大堤,使水流變急,讓水流沖走泥沙,切深河道。潘季馴用此法治河,築堤數百里,河道暢通無阻,耗銀不過五六十萬兩而已。可惜屢遭參劾,終至去職。此後他的法子便被棄之不用,成了現在這般景象。」
「既然治河有效,為何會被參?」朱由檢奇道。
盧象升長嘆一聲,直言不諱地道:「陛下有所不知,在地方府縣,每年的河工可是一大筆支出。河工不像其他工程,建成便是建成,建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