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爾梅的奏摺、朱由檢的御批,以及河南巡撫范景文跟進的奏摺一路快馬加鞭,僅用一天就遞至京師,以特急件直接送入內閣。不出朱由檢所料,這兩份奏摺立即在朝中引發軒然大波。
做為久經宦海沉浮的老資格官員,范景文比朱由檢、閻爾梅更清楚地方官府的積弊,他的奏摺又列舉了數條增設低級官員及雇員的好處。
比如,知縣以上的官員,吏部三年一考核,政績優異者升遷,一般者平調,犯有重大過錯的貶黜,總之官員基本上處於流動之中,很少有在一個地方連續為官六年以上的。民間有俗語: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說的就是這種現象。官員的調動是吏治的一項重要內容,可以有效防止官員與地方勢力關聯過深,減少貪腐的機會。
然而吏卻不然。他們不在官員編制之中,也沒有考核,知縣換了一茬又一茬,下面的胥吏卻是雷打不動,只要不出大事,可以一直干到退休。更有甚者,竟是父子相傳,等於是把地方事務牢牢把持在少數家族手中。由於在地方上的勢力根深蒂固,知縣、知府也拿他們沒辦法,諸事還要仰仗他們去做,故此導致地方上貪腐橫行,國紀不張。
而增設官員、雇員,把這些人也納入考核之中,就可以有效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雖然他們不一定要像知縣那樣流動頻繁,但只要能進能出,官府就不再是一潭死水、臭水了。
而且范景文也預料到很多朝臣會激烈反對此事,為此也做了一些建議,目的是使這件事儘量顯得不太重要、不太出格,從而減少阻力。比如,閻爾梅只提出增設低級官員,范景文則建議,將增設的官員品級一律定為未入流,而且暫時不得升遷。以後能否升遷,可以從長計議。至於六房長吏這樣比較重要的職位,則建議選拔標準為童生以上。而且無論是未入流官還是雇員,薪俸都壓得很低,職位數也做了一些限定。
可是即使如此,兩份奏摺仍然遭到了朝臣的強烈反對。以東林黨為首的官員集團反對最激烈,上至首輔,下至國子監的監生,無不拍案而起,嚴斥范景文和閻爾梅離經叛道,不遵祖制。
其實這些都是幌子,他們真正的心思在於:在他們看來,國家的取仕之道只有一條,那就是科舉。而范景文和閻爾梅這種選拔官員的辦法,等於是從根本上動搖了科舉制度,觸犯到了讀書人的根本利益,因而無論是臨時還是長期、是局限於河南一地還是要推廣到全國、是真的僅限未入流還是以後會有變化,都是他們絕對不能答應的。
再說范景文等人本來就不為東林黨人所喜,此時更是遭到東林黨眾口一辭的譴責,僅僅半天時間,彈劾范景文和閻爾梅的奏摺就如雪片般飛向內閣。如果二人身在京師,恐怕僅是這些奏摺和眾人的唾沫星子,都能把他們淹死了。
但是也並非所有人都此事都持反對態度。以吏部尚書孫承宗為首的中間派認為,河南現在情況特殊,范、閻二人身處其境,肯定比京官更了解地方上的難處,才會提出這樣的建議。而且所涉無非是些未入流的微末小官小吏,對朝廷不會有大的影響,也不會損害科舉制度。只是吏部建檔考核的工作量會增加很多,所以具體要增加多少官職,還可以再商榷。
而戶部尚書畢自嚴則認為,閻爾梅所奏確係實情,但新增未入流官和雇員的薪俸都由戶部出,這可是一個不小的負擔,要知道現在全國各地欠薪的官員和欠餉的官軍還有很多呢。至於因貪腐行為減少而帶來的收益,一時還看不到,而戶部無米下鍋,卻是眼前不爭的事實。
也有極少數官員堅決支持范、閻奏摺,代表人物便是閣臣周延儒、溫體仁。他們對影響不影響科舉並不關心,反正他們都已經身居高位;至於吏部、戶部的實際困難,更不在他們考慮之列。他們唯一看重的,就是皇帝的御批。
周延儒和溫體仁都是人精中的人精,用老百姓的話說,眼睫毛都是空的。從朱由檢短短兩句御批里,他們已經看出皇帝對此事是持支持態度的。而聖駕就在開封,閻爾梅區區一個新任知府,能有幾個膽子,敢在萬歲爺眼皮子底下標新立異、譁眾取寵?說不定,這本就是出自聖意!
早在朱由檢還是藩王之時,周、溫二人就與他打過交道。那時候他們就知道朱由檢雖然年輕,但是外柔內剛,極有見地,只有別人順著他的意來,他是絕對不
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 軒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