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回京後,所有事務全部押後,不理朝政,他與母親韋氏見面,將自己見過父皇最後一面的事情說了。當韋氏聽聞趙佶未死,也未曾被俘虜而去,最後又死去,一波三折,深深地牽動著他的心,這讓韋氏難以承受,一病不起。
數日後,韋氏也與世長辭。趙構為韋氏舉行國葬,也算是為了追憶先皇,決定罷朝三日,舉國哀悼。
當韋氏喪事結束後,趙構下定決心遷都,他命令工部、戶部侍郎前往幽州,因地制宜選擇一處地方,重新建造都城,將當地的百姓重新遷移,而趙構也從國庫撥銀兩。
朝中大臣紛紛反對趙構如此做,而他毅然決然的選擇,為此他特意讓龍虎山第三十一代天師算卦,遷都有利於大宋江山社稷,眾人才相信,此乃天意,眾人不得不遵從。
趙構遷都至幽州順理成章,不再有任何阻攔,經過整整三年的時間,皇宮等全部裝飾完工,就連城牆也重新修建。因此,趙構決定在建業十三年正式遷都至幽州,並且將幽州改為『京城』,年號從『建業』改為『建元』。
因此,趙構遷都至幽州,也就是建元元年春。
宋朝遷都至幽州,此乃國事,而汴京城也不再是最繁華之地,眾多商戶紛紛北上。當首都遷至幽州時,趙構又通過一系列手段,加強了金朝土地的控制權,而蒙古遊牧民族也不敢再肆意滋擾大宋邊疆。
「皇上,現在大宋國泰民安,四海昇平,此乃真正的大宋盛世!」
趙構沉聲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居安思危,不進則退。現如今大宋國泰民安,四海昇平,然而也是大宋危機的開始。無論是唐太宗,還是唐明皇皆是在唐朝極其強盛之時,由盛轉衰的局面,最後才會中原大亂。」
「朕執掌大宋江山已有十餘年,然大宋尚未真正達到鼎盛之時,與前唐還有一些差距。即日起,傳朕旨意,大宋全面開放海域,與西方各國進行來往貿易,文化交流。」
趙構沒有固步自封,也沒有被眼前的表象迷糊,在他看來反而覺得更加危險。任何朝代都會經歷盛極而衰的情況,要是大宋臣民一直以為現在的大宋真的十分強大了,那麼也是危險的開始。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現如今大宋的財力、國力、軍事力量皆是強大的,無論是周邊的蒙古,還是吐蕃等國都不敢於大宋交戰,只因宋朝掌握著令人畏懼的大炮。宋軍交戰,不再以人數居多,而是以大炮轟炸,哪怕是再多的軍隊都難以抵擋。
此外,趙構又派遣大軍南下,前往流球,加強流球的控制權。趙構派遣的大軍之中有善於播種、培育的人,還有建造大師等,為得就是讓流球變得富裕起來,這也是趙構一大心愿。
建元五年,大宋鄰國,大理皇上、吐蕃皇上、蒙古可汗等人紛紛送來朝貢的禮物,甚至連國書都送來。由於蒙古可汗不懂得漢人文化,又有一部分女真人逃入,這讓蒙古也有屬於自己的文字,只可惜宋人無人能懂。
最後,蒙古可汗學習漢文化,又重新書寫一封國書前來,表達了對天朝的尊敬,願意俯首稱臣。趙構也沒有拒絕,相比較而言,和平方式解決問題,總比發動戰爭要好。
現如今大宋的國力,周邊鄰國無人能與之匹敵。次年,東瀛天皇派來和談使,願意與大宋建立外交聯繫,趙構也答應下來。即便是高麗國也在這個時候,願意對大宋俯首稱臣。
趙構並不像以前的皇帝,任何來朝拜的大臣,就會給予大量的賞賜,以此彰顯本國實力。但是,趙構也不會吝嗇,給予適當的賞賜,要是給了太多,就會給予眾人一個錯覺,大宋很是富裕,時間久了就會引起一些人的覬覦。
此外,趙構也派大臣前往周邊鄰國出使,受到各國隆重待遇,甚至也會有賞賜。但是,那些大臣卻不敢將他們獨吞,他們也清楚外國皇帝或是君主對自己等人尊重,這一切都是緣由宋朝強大,而這一切的締造者又是宋高宗趙構。
建元十年,蒙古與基輔羅斯接壤,蒙古可汗與之發生爭鬥,蒙古大軍進入基輔羅斯地域,最後大軍被基輔羅斯聯軍打敗,蒙古可汗只能向宋朝請求援兵,最後岳飛率領大軍前去,不曾想那一戰因為蒙古可汗的受到女真人暗中挑撥,導致岳飛等將領受到敵軍埋伏,又被蒙古軍圍攻,最後戰死沙場。
第六百八十章 後記(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