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景衡又看了一眼趙構,沉聲道:「朝中大臣徇私舞弊,貪贓枉法之人甚多,非一時半會就能解決。即使處置數人,治標不治本。身為御史台,監察百官日常行為,然人數有限,無法兼之。」
趙構問道:「人數有限?」
「御史台監察內外官吏,權限甚廣,頗為百官忌憚。」許景衡嘆息一聲,「雖有重權,卻人數較少。御史台是定額制,前唐為十五人,在大宋只有六人,分別監察六部。」
趙構恍然大悟的點點頭,他知道許景衡的意思,只有六人,要監察六部,還要監察朝中其他官吏,根本就超出能力範圍外。工部、吏部、吏部、戶部、刑部、兵部何止百人,六人又如何監察的過來。
「御史台在前唐乃是三品大員,在大宋也不過是七品官吏,職位卑微,卻握有重權,共計六人,即監察御史、副監察御史、主簿、侍御史各一人,巡按二人,各盡其職。」
許景衡嘆道:「當初,下官還是監察御史時,只有五人。京中六部官吏,御史台無法監察,何況地方官吏呢?雖然皇上有意徹查朝中貪贓枉法、徇私舞弊之人,鞭長莫及也。」
趙構沉默了,尋思道:「雖然知道御史台人數不多,卻沒想到人數這麼少。只有寥寥數人,又如何監察百官,監察六部?難怪許大人空有一身抱負,卻無處施展,非人力有盡,而是位不高權重無處使也。」
許景衡道:「大人可知為何御史台只有六人?」
趙構搖搖頭,道:「還望許大人賜教!」
許景衡道:「當初,御史台乃是開皇二年由檢校御史改置,自前唐御史台分為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所屬;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所屬;三曰察院,監察御史所屬。」
「台院有侍御史六人,掌糾察百僚、彈劾不法;審判皇帝特命的案件,並與門下省的給事中、中書省的中書舍人分直朝堂,受理冤訟,號稱『小三司』。侍御史還有專人分管御史台官署的日常雜務。侍御史在諸御史中地位最高,職權最重。」
「殿院有殿中侍御史九人,掌殿廷供奉之儀式,糾察朝會典禮失儀和隨駕檢舉非違等事;察院有監察御史十五人,掌監察地方官吏及尚書省的六部。此乃前唐的御史台。」
「大宋的御史台雖沿襲前唐一些政治,卻有很大的不同。自元豐改制後,恢復設立御史台官署,職掌同唐朝,但不設留台,外官不帶御史台官銜。也就是說,御史台有名無實。」
「雖然也有三院,卻有很大的不同,總計加上也只有六人,只算察院唯有二人,即大人與下官。正因如此,監察御史恐有虛名,雖有實權卻不受重視,上有樞密院使,又有尚書等。」
「即使我等監察百官,上述朝廷,奏章便會送往樞密院中。若是有要事,也不能及時上奏朝廷,更別說其它事務了。」
經過許景衡的指點,趙構才明白監察御史也不過是徒有虛名,無真正的實權。如今,大宋奸佞當道,朝中大臣結黨營私,要想讓監察御史查不到任何情況,很簡單,這也是朝中大臣毫無顧忌的原因。
京中官員有監察御史監督,地方官吏卻無任何監察官吏,漸漸地貪贓枉法、徇私舞弊之人甚多,位高權重的官吏隨著官職的提升,野心膨脹,又有自己的父皇不理朝政,以致於民風日下,世態炎涼。
當初,趙構想的是改變羸弱的大宋,改變政治。現在,他發現有些事情真的不是想像中的那麼好。原以為憑藉自己後世的知識,讓大宋日益強盛,卻發現這就像是遠不可及的夢想。
任職樞密院使時,趙構一心想著與蔡京等人鬥爭,卻忘記了其它官吏;率領大軍征戰宋江、討伐方臘才見識到民間疾苦,也知道他們為何起義,反叛朝廷。如今,擔任監察御史才發現大宋的政治實在是腐敗不堪,出乎意料之外,或許比歷史上記載的還要腐敗。
其中的原因也是剪不斷理還亂,趙構能說是自己的父皇責任嗎?不能,他再怎麼說也是趙氏子弟!能說大宋歷代皇上的不是嗎?也不能,大宋的政治制度有利有弊,卻忽視了人心,位高權重的大官,野心膨脹,中飽私囊,重文抑武之風頗重。
趙構擔任監察御史,又從許景衡口中得知,他沒有明說有些話也心知肚明,不足為人道也。元豐改制,也就是大宋變法,
第215章 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