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怒氣沖沖地散朝,拂袖而去,足見他氣憤不已。太子趙桓陰狠的瞥了一眼趙構,轉身即走,不再多言;趙構也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邁著輕盈的步伐離開了。
童貫被查,所有財產盡數歸於國庫,再次清查田地萬畝,罪加一等。這些全部都是刑部出手探查,功勞仍然記在趙構頭上。原本是有賞賜,被趙佶的怒火沖淡了。
經此一役,朝中大臣人人自危,不敢得罪趙構,生怕自己會走上童貫的道路,遙想當初風華正茂的童貫,也會有今日的局面,這讓他們膽戰心驚。眾人再一次見識到趙構的狠戾,不得不保持緘默,更沒有人背後議論紛紛。
童貫的事情讓整個早朝充滿了憤怒,人人自危,那些做賊心虛之人更是不敢明目張胆的與之對抗,趙構絕不會留手。眾人紛紛下去,回到府中,將那些不見不得光的銀兩悉數藏起來。
宋徽宗震怒,朝野震盪,大宋官吏大部分都有不義之財,他們不敢頂風作案,尤其是趙構手段狠厲,早已見識過。宋徽宗決心徹查此事,眾人惶恐不安,生怕惹火燒身。
太子趙桓、高俅等人也認清了宋徽宗的決心,不敢造次,更不敢違逆。畢竟,他們的行為也不乾淨,唯有聽之任之,不敢反駁。趙構身為監察御史,惹得朝中大臣紛紛避諱,不敢與之深交,以免被盯上。
童貫倒台也讓這些人認識到宋徽宗不同往日,這股旋風掀起連鎖反應超出宋徽宗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上至朝堂,下至地方官吏人人自危,百姓拍手叫好。
與此同時,宋徽宗下旨:凡是官吏貪污受賄,查獲證據,無論是誰一律凌遲。若有作奸犯科者,誅九族。
大宋百姓震驚了,宋徽宗堅定不移的態度惹得眾人猜疑,百姓不知朝中之事,官吏又如何不知情,他們心知肚明。曾經貪污的銀兩、田地等悉數隱匿,不敢曝露人前,更不敢過著奢侈之風。
散朝後,趙構獨自一人前往天牢,守在天牢的侍衛見趙構前來,紛紛恭迎,主動地打開牢門放任趙構前去。他們沒有見過趙構也聽聞他的事跡,心裡佩服,有些人見過,也就明白是有事,故而放行。
童貫穿著囚服,頭髮凌亂,目光呆滯地看著窗外,失去了曾經的意氣風發,留下的是垂頭喪氣。自從進入官場以來,童貫平步青雲,幫助蔡京奪得宰相,得到蔡京回饋,推薦擔任西北監軍,統領樞密院事,掌管兵權十餘年,權傾內外,與蔡京平分秋色。
蔡京為「公相」,稱他為「媼相」!
蔡京倒台,童貫受到牽連,貶官卻沒有貶回原籍,也沒有發配邊關,是蔡京黨留在京城任職的官員之一。由於童貫是宦官出身,早年待在宋徽宗身邊,擅於揣摩人心,得到重用。
宋徽宗念及舊情,只是貶官卻沒有其它懲罰,可謂八面玲瓏。童貫心知蔡京倒台,勢必對其有影響,後又投靠於後起之秀高俅,與太子趙桓連成一線,權力又回到手中,卻不想這一切都毀在趙構手中。
想起此事,童貫憤怒不已,又想起早朝上宋徽宗臉上失望之極的神色,這股憤怒已然消失,一切只能責怪自己,他也明白明日難逃一死。原本風光無限的自己,轉眼間淪為死囚,令人唏噓不已。
趙構在侍衛帶領下來到一處獨立的牢房,抬起頭便看見滿頭銀髮的童貫坐在草垛上,仰望著窗戶。侍衛打開鐵鏈,傳來隆隆聲,惹得童貫轉身望去,見來人是趙構,眼神詭異,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對於趙構的本領,童貫敬佩,不僅僅是他,就連蔡京也算是倒在他的手中,由他從中助力;自己淪為階下囚,一切都拜趙構所賜,想起此事有些憤怒;又想起那些證據擺在自己面前,讓他百口莫辯,俯首認罪,心中無可奈何,自嘲地笑了笑。
「真是難得,朝中大臣巴不得離我遠遠的,未曾想最後相見之人居然是最想不見的,當真是諷刺!」
趙構明白他話中意思,也沒有接話,直接開門見山地問道:「今日前來,有一事想要詢問一下。」
童貫驚訝地看著趙構,譏諷道:「御史大人還有何事不知,居然要問我死刑犯?」
「你的證據確鑿,百口莫辯,鐵一般的事實!」趙構自顧自的說道,「具體的事情,尚未知曉,還想請教一下童大人!」
童貫仰天大笑道
第233章 撲朔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