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狙擊

    看文件的前幾頁,祁連山以為梁遠要組建一家香港本地的一流傳媒。

    文件的第一頁很正常,梁遠計劃把《維多利亞灣區日報》收購之後,將報社原本的主要業務亞洲經濟、股市分析、本地股評等方面的內容繼續加強,除此之外,報社還將增加港島新聞、娛樂、時政等三方面內容。

    待到把新企業的組織構架描述完畢,翻到成立新企業在香港的目的時,祁連山是真的被驚到了。

    狙擊香港,做空怡和,打壓股市,收購置地。

    梁遠把成立傳媒企業的目的寫得非常簡潔、非常直白。

    祁連山舉家遷至香港已經兩年整,三年頭,已經對香港本地企業和富豪商圈非常的了解。

    早年間的香港,完全是怡和、太古、和記黃埔、會德豐四大英資洋行的天下,除了港府預留的公地,這四家洋行掌握著香港80以上的可開發土地,掌控著香港的電力、煤氣、地面交通、海上航運、空中航班、食品供應、商業零售、醫療、金融等等。

    雖然自七十年代起,隨著包玉剛,李超人、霍英東等華人財團崛起,和英資四大行之間不停息的內鬥,四大洋行中的和記黃埔和會德豐分別被李嘉誠、包玉剛攬入懷中,香港經濟不再是英資一統天下。

    但在八十年代中期怡和系遷冊之前,英資企業依舊占據著香港經濟一半以上的份額,單單怡和系一家的資產就足以蓋過被李、包兩人收購的和記黃埔、會德豐兩家聯合。

    怡和洋行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東印度公司時期,在怡和的正式歷史上,怡和洋行是蘇格蘭裔英國人威廉?渣甸及詹姆士?馬地臣於創立於1832年在中國廣州創辦。

    彼時的中華正處於滿清時代,怡和洋行成立之後參與到對華的鴉片貿易之中,民族英雄林則徐在1839年實行禁菸時,怡和的創辦人威廉?渣甸親自在倫敦遊說英國政府與滿清開戰,亦力主從清朝手中取得香港作為貿易據點。


    可以說怡和洋行對香港早年的存在與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未有香港,先有怡和」之稱。

    直到1872年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怡和才放棄了萬惡的對華鴉片業務,之後怡和的投資業務逐漸多元化,除了茶葉、生絲、紡織品、麵粉等貿易外,怡和開始在中國大陸及香港投資興建鐵路、船塢、各式工廠、礦務、航運、銀行等行業,開始了集團的多元化經營。

    1876年怡和在吳淞興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亦安裝了中國的第一部電梯和引入各種機械及工業設備。1912年,怡和正式在吳淞設立整個集團的總部,此時的怡和已經成為遠東地區最大的英資財團。

    共和國立國之後,怡和在中國大陸的大部分資產及生意被收歸國有。1954年,共和國掀起公私合營的浪潮之後,怡和將集團總部遷回香港。

    1961年怡和系相關企業陸續在香港上市,只用了不到十五年的時間,怡和在香港發展成擁有七、八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資產接近七百億港元的大型綜合性財團。

    步入八十年代之後,隨著中英聯合聲明的簽署,香港回歸祖國的前景已經明確,對共和國政府持有敵意的怡和開始將旗下企業的資產抽離香港。

    1984年,怡和將公司駐冊地點由香港遷往百慕達,為將集團及旗下多家子公司的上市地點從香港移至新加坡或者倫敦做準備。

    可以說,若沒有怡和系企業的撤離在香港騰出發展空間,後世那位華人第一富豪崛起的時間和代價將大大的增加。

    無論經商還是打仗,凡是涉及到撤退一般都伴隨著代價和損失,怡和撤資香港的步伐雖然堅定,但受限於資產規模過大和經濟周期的規律性波動也損失慘重。

    在梁遠被丟進這個世界之前,八十年代初期那段全球性的經濟低谷中,怡和分別向李超人和李兆基出售了旗下的兩間上市公司——香港電燈和中華燃氣以改善整個集團的現金流。

    出售掉電力和天然氣的業務之後,怡和在港島的業務包括金門建築、香港空運貨站、怡中機場服務、香港貨櫃碼頭、惠康超級市場、7-11便利店、美心飲食集團、怡和太平洋保險、投資銀行等,員工數量接近十萬人。

    眼下經過瘦身的怡和旗下還有香港



  
滿樓紅袖招推薦:  
隨機推薦:  悍卒斬天  神級插班生  我在秦朝當神棍  重啟全盛時代  美劇大世界裡的騎士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工業之動力帝國"
360搜"工業之動力帝國"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