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國會大廈3月25日這天迎來了幾位特殊的客人,他們的特殊之處在於既是聯邦黨成員,卻又非德國本土黨派。
奧匈帝國的解散給巴爾幹地區的各民族陣線帶來「重建輝煌」的信心,野心家們沒有錯過這個可以嶄露頭角的大好機會,紛紛樹起大旗、積草屯糧、招兵買馬,準備大幹一場。蛇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互不買賬的利益團體一盤散沙,只管搶占山頭,各自為王,卻置國計民生於不顧,讓半島淪為了一戰後的遺弊。
從1919春年至1920年底,德意志聯邦這段時間的主要精力是忙於國內經濟復甦,英國和法國也在忙著舔舐自己的傷口。在美國人忙著數錢的時候,義大利反倒是趁機雄起了一把,在巴爾幹半島稱王稱霸、攻城掠地,只是效果非常微弱,直到德意戰爭爆發後,才被德軍牽制,克羅埃西亞和羅馬尼亞等國毫不留情地趕出了巴爾幹半島。
混亂的巴爾幹半島是可憐的,也是可愛的,這是埃里克上任後對巴爾幹半島在1920年爆發的一系列吞併,反吞併,獨立,反獨立大大小小几十場戰爭的生動描繪。
可憐的是渴望和平而又迎來一次次浩劫的底層勞苦大眾,可愛的是這樣的混亂局面適宜於德國的插手,整合。
1921年3月25日,柏林國會大廈門口莊嚴肅穆,紅色地毯上,施特雷澤曼首次借用國民警衛部隊作為儀仗隊,親自帶領內閣所有在家的成員迎接到來的幾位聯邦國際代表成員,他們分別是克羅埃西亞聯邦黨主席,斯洛維尼亞聯邦黨主席,波士尼亞聯邦黨主席,黑塞哥維那聯邦黨主席,阿爾巴尼亞聯邦黨內閣總理,以及剛剛脫離塞爾維亞的門的內哥羅聯邦黨內閣總理,他們的到來不是例行訪問,而是手持國家印信,相約併入德國版圖。
這種摒棄國家主權以求保全的做法,聽起來非常荒唐,實則是巴爾幹半島各國不得已而為之之舉,是很常見的國家行為。英、法等國舔舐傷口的時候,德國趁機加大了在巴爾幹的政治、軍事、經濟干預,並因此獲得了巴爾幹半島各國的一致認可。
被重新合併的奧地利已有前車之鑑,勢均力敵的分裂勢力開始同時接受德意志聯邦的領導,這對貧苦階層來說無疑是個福音。與此同時,併入德國獲得自治權的波蘭各民族也告別了動亂的年代,同樣也找到了自己的歸屬。
德意志聯邦軍隊的強大在德意戰爭的炮火中再次展露無遺。
塞爾維亞險象環生,匈牙利和羅馬尼亞戰火逐漸升級,在這種情況之下,各國回頭再看看自身需要面對的糟糕局面,要麼內部撕裂,要麼外有強鄰,的確不如暫且躲在德國這隻大鵬的翼下安全多了。
就在世界即將趨於平靜之際,南部的希臘野心勃勃,仗著有英、法兩國撐腰,突然趁機向奧斯曼帝國發動進攻,意圖趁亂搶占奧斯曼帝國的遺產,歐洲南部進行的地緣政治鬥爭,還遠遠沒有看到盡頭。
英、德兩國3月20日的海軍秘密條約被法國有心散播之後,換來的不是對兩者的憎惡與指責,大家看到的是英國默認了德國在地中海的勢力劃分,一個強大的德國正以其獨有的魅力吸引著四海歸心。
北部的丹麥,因為存在父子血緣關係,傾向德國的理由已經無需贅述。挪威的立足點是尋找大國平衡,在能否獲得領土完整的疑慮中左右搖擺。此時,瑞典時刻緊盯著東面的大毛熊,並且想找機會從芬蘭人的身上找回民族的優越感。
在德國西北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等國再次表明了自己的中立態度。在列強林立的夾縫中,擁有一小塊平靜的國土,真是一種奢侈。
在歐陸的東部,蘇聯迫於自身的發展需求,僅僅保住了西方的最後一個隔離區波蘭東部地區,雖然若即若離,但總比直接面對西方諸候要安全多了。此時,蘇聯不願意過多插手巴爾幹地區事務,因為剛剛到手的伊朗和阿富汗已經足夠自己慢慢消化的了。
從地圖上看來,巴爾幹已被德國想盡辦法與其他主要勢力圈隔絕。虛弱的小國在無法獨立抵禦強敵時,想到的當然就是先找一根粗壯的大腿抱緊。環顧四周,德國是第一選擇,也是唯的選擇。
在埃里克的外交策略下,這種選擇被賦予了一個附加條件,這個附加條件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併入德意志聯邦的版圖,成為
第261章 南斯拉夫並德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