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就象死亡瘟役,不斷地漫延至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截至1931年3月,全球幾乎無一倖免都有多多少少的波及。
焦頭爛額的胡佛無法改變逝水東流的經濟頹勢,只得黯然退場。
美國的第32任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上台後,相繼頒布了一系列改革新政。從1930年起,美國開始提供失業救濟,復甦經濟,並成立專門機構整頓經濟和銀行體系,很快就穩定了全美混亂的局面。
在富蘭克林·羅斯福一系列新措施的努力下,美國逐漸爬出了經濟危機的深淵。
推出新政容易,但要找到一個符合本國國情的新政卻非常難,羅斯富打破常規,大膽借鑑了德國在歐洲的成功經驗,先反托拉斯,再進行企業優化組合,然後就是走出國門廣交朋友。
羅斯富成功了,美國獲救了。
反托拉斯行動在德國已有成功的先例,這也幾乎成為了埃里克個人的專利。許多國家在仿效中敗下陣來,而在美國,換作他人,恐怕也將寸步難行。然而,羅斯福家族在美國的勢力不容小覷,加上羅斯福步步為營,最終,他也贏了。
羅斯福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一條是結合了當時的國情,順應了廣大民眾的意志,而且在落實中說干就干,從不拖泥帶水。通過大刀闊斧地實施一系列旨在復甦經濟的政策措施,使總統權力同時獲得了全面認可。
久而久之,羅斯福追趕上了埃里克也成為了總統職權體制化的開拓者。
美國的經濟頹勢在這些強有力的措施下開始觸底反彈,但是,由於國際大環境仍不樂觀,美國不得不開始花大力氣著手建立屬於自己的小圈子,並以「埃里克模式」建立以美國為中心的商業交易準則。羅斯清楚地認識到,如果不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經濟危機便有可能捲土重來。
西班牙的內戰沒有象人們預期的那樣很快結束,因為觀察家們只是片面地對政府軍與反對派武裝進行了空洞虛擬的比較和判斷,再說,戰爭也可能時刻打破常規。只要戰鬥還在繼續,美國的軍事物資便會源源不斷地穿過大西洋運往向西班牙。
英國的反對與抗議沒有動搖美國人的決心與意志,此時此刻,除了金錢,沒有人可以撼動這個域外國家賺錢的初衷。
照搬歐盟的模式才是為成功找到了捷徑,而美國的出路與德國有著一曲同工之妙,那就是以南北美洲為軸線,連成一個共同的經濟體,羅斯福稱之為泛美聯盟。
在歐洲,以德國為中心的歐盟就是現成的榜樣。當全球一片哀聲之時,而整個歐盟卻是一片世外桃源。羅斯福照葫蘆畫瓢,也將南北美洲拉進自己的懷抱,不久,一個旨在工商業界通力合作的泛美經濟體也很快就成立了。
在羅斯福的引導下,統一關稅,確立國家之間的等價交易,同時對有特色的產業和貿易集團進行大力扶持,自此,南北美洲各國同時走上了致力於經濟復甦的正確軌道。
在全球經濟危機之時,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歐盟多多少少也受到了些衝擊,只是因為歐盟各國抱團取暖的做法,最大化的削弱了危機給本地區帶來的影響。
麥克斯辭職之前曾經規勸埃里克:在許多國家認為吞併鄰邦的手法仍然停留在武力階段時,德國應該反其道而行之,趁機對外進行文化與技術輸出。他細心地算了一筆賬,發現經濟的入侵與主動發起一場流血戰爭所收到的效果和代價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實際上,麥克斯的主張與漢斯·路德的想法頗有相似之處。漢斯認為,國家之間應該交流互動,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互通有無,取長補短,消除隔閡,包容合作。沒有武力的脅迫和戰爭的恐怖,民眾才能真正地過上安居樂業的好日子。
埃里克當時為了顧及自己的面子,沒有當場認可,但卻從心裡比較認同,一度想到過把法國和蘇聯拉進歐盟體系中來,可惜法國和蘇聯對德國的警惕性太高,尤其是蘇聯,自恃體大能扛,堅持苦撐,結果比已經有一隻腳踏進了歐盟的法國更加艱難困苦。
明明就是歐盟的邊上,卻在貿易條款中獲不到半毛錢的惠利。
英國人好面子,擺著日不落帝國的譜,沒有正眼看一下歐盟,也沒有打算投入美國主導的泛美洲經濟圈。
一戰
第403章 日本的節奏感(求推薦、月票、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