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林-邁勒的心在滴血,布蘭登-布萊恩的電話幾乎就像是一把匕首般狠狠地刺在了他的胸口,然後還攪拌了兩下,劃出一道大口子,鮮血就嘩啦啦地往下流,那刺痛感幾乎讓他咬破了嘴唇。
「雨果瘋了」,這個消息幾乎可以說是海嘯式的,即使是門外漢都知道,一旦這件事得到了證實,那麼不僅是好萊塢,可以說幾乎整個美國都會騷動起來,甚至於歐洲都會被波及到。作為近幾年來聲勢最強大、影響最深遠、號召力最強勢的藝人,雨果的一舉一動都可以引發連鎖反應,帶來劇烈震動。
有人曾經開玩笑地說,雨果一個人的身上就維繫了當今美國娛樂產業的十分之一利潤。這其實不是玩笑,更像是事實,雨果不僅僅是一名演員一名歌手,他所做出的貢獻也不單單是電影票房、專輯銷量、巡演票房而已,從經紀人產業到電影製作產業,從演員片酬變化到媒體行業影響,「雨果-蘭開斯特」這個名字背後聯繫起來的利益幾乎涵蓋了整個娛樂圈。
最直接的一件事就是「七宗罪」拍攝期間雨果全面拒絕媒體訪問,雖然媒體一直在炒作雨果耍大牌的事,試圖轉移焦點,但事實就是,由於過去三個月時間裡雨果沒有接收任何媒體訪問,就連周邊新聞都幾乎消失,而這段時間裡,大洛杉磯地區的報刊銷量之下下滑了十四個百分點。在這之中蘊含的經濟效益就可見一斑了。
所以,當「死囚漫步」開拍時,媒體們才會「理直氣壯」地聯手起來封殺雨果,他們需要讓雨果感受到「無冕之王」的存在,不僅僅是為了出一口氣,更是為了未來的合作發展。
這就是現狀:媒體正在試圖聯手封殺雨果,給雨果一個教訓,這個教訓對於各大新聞媒體來說都至關重要。即使他們都知道「死囚漫步」本身也就不需要關注,但他們的態度卻必須準確地呈現出來。
「死囚漫步」轉眼就已經開拍了一個月,而關於劇組的報道徹徹底底銷聲匿跡,這與劇組的卡司陣容完全不符。只要他們堅持下去,屆時電影開始進行前期宣傳的時候,特別是當電影試圖在各大頒獎典禮上有所作為時,劇組就會開始主動低頭懇求媒體的合作了他們需要媒體的配合來實現利益最大化,因為這就是這個圈子的規則,也是這個圈子運轉的方式。
對,只要他們堅持下去……
科林在心底默念到,但剎那間就被憤怒和痛苦所淹沒,差一點沒有直接把電話摔了。
只要再堅持一段時間,僅僅是再多一段時間,「死囚漫步」劇組就會率先撐不住了,不管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施壓,還是「洛杉磯時報」、「紐約時報」率先打破僵局,他們這些封殺雨果的媒體都會以高姿態去獲取自己的勝利即使他們解禁,也是因為看在史蒂文或者同行大佬的面子上。屆時他們就會占據不敗之地,甚至可以逼迫雨果向他們低頭。
那將會是一場多麼美好的勝利。
但現在情況卻不同了。「雨果瘋了」,這條消息將會毫無疑問地長時間霸占各大新聞頭版頭條,即使事後這條新聞得到了澄清,影響也已經擴散出去了,進行報道的新聞媒體也已經獲得了他們想要的關注和利潤。
面對這樣一條新聞,媒體從業者很難禁受得住誘。惑,就好像你眼前有一座金礦已經露出了地表,即使你知道旁邊有許多競爭者,即使你知道徒手挖掘金礦很有可能讓自己雙手鮮血淋淋,但你還是會奮不顧身地撲上去。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就是自然鐵則。
科林也不例外,他覺得自己就像是被放在火上炙烤一般。科林甚至懷疑,這條新聞是「死囚漫步」劇組故意放出來的假消息,目的就是為了離間「封殺同盟」,讓各大媒體把目光聚集在劇組身上。
雖然科林知道這種可能性很小,因為雨果是最為痛恨炒作的,雨果是不可能會同意的,而蒂姆、史蒂文都是雨果的朋友,他們也不會強迫雨果;但這條新聞出現的時機實在是太過微妙,這幾乎讓科林想要自裁。
但最後科林還是決定放棄這次報道機會,這是他必須做出的決定。
封殺雨果,封殺「死囚漫步」,這不是一時興起的想法,科林還是希望堅持到底。正是因為他知道雨果身上維繫著多少焦點和利益,所以他知道在未來和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