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六個小時醞釀了暴風雨的來臨,而短短的四十八小時就讓整個暴風雨達到了巔峰,從「芝加哥論壇報」第一個打破僵局開始,至今也就不過四天時間,但消息卻是一天比一天危言聳聽,無數記者朝著巴吞魯日蜂擁而去,而傳回的消息卻是一個比一個可怕,彷佛雨果已經危在旦夕一般。
如果仔細整理一下時間線,就會發現「國家詢問報」是周一發布新聞的,「芝加哥論壇報」是周三前往比佛利山的,但是到了周六,所有人似乎都哀悼著雨果的精神失常了。
整個事件的發展迅雷不及掩耳,特別是在沒有網絡的時代,事態發展更是快速得無法想像,絕對堪比當初邁克爾-傑克遜的孌。童案。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如今雨果的強大聲勢了。
只是,和邁克爾-傑克遜不同,媒體報道雨果的心態略有差別,其中自然也有一部分是像當初期待目睹邁克爾從神壇走下的媒體,不斷給雨果潑冷水,就是想見證一個神話的崩塌;但還有一部分媒體是在擔心這次事件對整個電影產業的巨大影響,另外還有小部分媒體則是在討論藝人所面臨的巨大壓力。
雨果不是第一個承擔巨大壓力的,同樣也不會是最後一個。那麼輿論監督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什麼角色?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這都是值得討論和深思的。
所以,整個新聞的發展迅速無比,幾乎所有人都已經認定了雨果的「精神失常」,彷佛雨果已經被打上了「神經病」的標記,讓人擔憂,讓人好奇,又讓人同情。
面對如此情況,「紐約郵報」的科林很是糾結,因為他知道,當「芝加哥論壇報」主動出擊時,就意味著封殺同盟出現了裂縫,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科林知道雨果的聲勢強大,這也是他想要給雨果一個教訓的重要原因;但目前的情況卻讓科林很是無力,他眼睜睜地看著「國家詢問報」獲得了超高矚目,隨後又眼睜睜地看著封殺同盟開始瓦解,這不僅僅是「死囚漫步」的事,更是「紐約郵報」在與雨果的對抗中又一次的挫折。
現在,科林只能祈禱,所有人的焦點就集中在雨果身上,「死囚漫步」只是陪襯而已。
封殺同盟的確面臨著艱巨的抉擇,面對如此強大的聲勢和號召,最終「今日美國」、「休斯頓紀事報」這兩份一直對雨果不太感冒的報紙堅持了自己的立場,並沒有前往巴吞魯日,這也讓封殺同盟至少保持了三分之二的完整,他們還是有希望繼續完成對「死囚漫步」的封殺。只是,他們的命運卻已經握在了雨果的手中,該死的雨果-蘭開斯特。
所有人都在等待著雨果的正面回應。
為什麼雨果不站出來澄清或者發表言論?為什麼夢工廠和奮進精英經紀公司都一言不發?為什麼就連「洛杉磯時報」、「紐約時報」也沒有任何消息出來?這所有的一切都似乎在預示著情況越來越不妙。
記者們不得不被迫主動出擊,雖然在封殺同盟的控制之下,新聞報道之中始終沒有提起「死囚漫步」,但雨果正在拍攝「死囚漫步」這件事對於圈內人士來說根本就不是秘密,所以幾乎所有記者在巴吞魯日搜刮完之後,就一窩蜂地朝著劇組所在地沖了過去。
當來自北美大陸各個角落的記者們抵達「死囚漫步」劇組時,就被眼前的情況所震撼到了,他們只看到劇組遠遠地躲在一個封閉式的廢棄監獄裡進行拍攝,這裡距離鼎鼎大名的安哥拉監獄也就只有不到一英里的距離,所以周圍防備十分森嚴。
攝影棚周圍全部都用鐵絲網圍了起來,並且有十二名工作人員進行換班式的不間斷巡邏,而整個劇組就嚴嚴實實地躲在監獄內部進行拍攝,不要說雨果了,就連劇組的主要工作人員都看不見,記者們能夠接觸到的最高負責人僅僅是劇組的副導演助理也就意味著他對情況沒有任何了解,他的發言也都不算數,他沒有權力決定劇組的任何事。
另外,進出劇組都有嚴格的要求,車子允許進入鐵絲網內,開進側面的停車場之後,相關人員會被要求下車,然後步行進入攝影棚,確認沒有多餘的隨行人員之後這才能夠被放行。即使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這樣的大佬也沒有例外。
整個「死囚漫步」劇組就好像是銅牆鐵壁一般,安全檢查的級別幾乎和監獄沒有太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