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山在大唐眾多胡將中的號召力,而繼哥舒之後,被扶植成忠君愛國的一面旗幟。再加上他祖上本來就是內附營州契丹的大首領,對於安氏叛軍中眾多的契丹人來說,也有釜底抽薪的意味。因而他的提拔,政治意味大於對他本身能力的看重。
因此,他是典型的軍人做派,說好聽叫做雷厲風行,說不好聽有點知進不知退的味道,是非曲直非要辯明,秉直己念而很少有退讓,雖然功勳卓著無人可及,但得罪人太多不為上喜。就象他因為貌似看不起裙帶和外戚的身份,一直對我和我的部隊不假顏色。
雖然,後世史家對李光弼評價甚高,認為他完全可以與孫臏、吳起、白起、韓信這樣的古代良將相比肩,且品德方面,更勝一籌。所謂李光弼用兵,謀定而後戰,能以少覆眾。治師訓整,天下服其威名,軍中指顧,諸將不敢仰視。初,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而戰功推為中興第一。
但是實際上他並沒有因為卓越的戰功而比郭子儀更風光。
事實上,據說他晚年與皇帝親信宦官程元振、魚朝恩不和,一直力圖中傷,結果李光弼自鎮臨淮,長時間不敢入朝。
乃至朝廷屢次徵召,他也皆以各種理由遷延不至,後來乾脆一直領兵游離在朝廷中樞之外,據說是害怕朝廷的猜忌和政敵的攻擊,連母親亡故都不敢回去守孝,直到死也沒再回過長安。後來長安失陷,皇帝出走,他也不去拜竭。
他歷來治軍嚴肅,深入人心,發布命令時,諸將不敢仰視,河北兵鬧餉殺上官而內亂,地方不能制,但是一聽說他回來就平息歸隊自縛於帳下。他既然帶頭無視朝廷號令,因此他的部下有樣學樣,上行下效,諸將因此不聽朝廷指揮。可以說由他開始給范縝割據開了一個壞榜樣。
這位李大將軍晚年為小人所謀,困於口舌,不能自明,千方百計想保全性命,最終令自己處於更加危險的境地。驚懼成疾,竟以憂死,正是「工於料人而拙於謀已」,令後人嘆惋。
但是,
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證明了他的擔憂也不是空穴來風,這就是胡將的另一個典型例子——僕固懷恩的下場,作為鐵勒族仆骨部後裔,三代世襲金微都督的仆固氏族,既是唐朝的番落,也是回紇九種二族中的一隻大姓,和回紇王族關係密切。
作為家主的僕固懷恩,早年率領部眾子弟,跟隨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在河北參加平叛戰鬥,與朔方軍的大將王升、陳迥光、渾釋之、李國貞並稱郭子儀麾下的「五上將」,「常為先鋒,堅敵大陣,必經其戰,勇冠三軍」,「功冠諸將」,又因為是郭部戰鬥力最強的一支勁旅,所向披靡,威震中外,屢立大功,因此被朝廷賜獨自另立一鎮。
他這一生「身先士卒,兄弟死於陣,百姓沒於軍,九族之內,十不一在,而存者創痍滿身」,「二女遠嫁,為國和親」,「一門之內死王事者四十六人」,可謂闔門忠烈,晚年卻因為監軍宦官駱奉仙和軍使辛雲京的構陷,而不得不出逃回紇,然後以國丈身份先引回紇兵來復仇,卻被郭子儀單騎勸退,再引吐蕃兵來犯唐又失利,最終鬱郁死與道途,以忠臣烈士善始,卻以叛臣逆賊惡終,不由讓人扼腕。
雖然眼前歷史已經大為改變了,但是如果一直這樣下去,長遠的結果卻是未必。
我要儘量避免這一切成為事實的理由也很簡單,不僅僅是為這個國家保全將才和元氣的自身考慮,我討厭象救火隊一樣整天被朝廷調來調去的到處堵窟窿,另一方面也是所謂防止兔死狗烹考慮的預備手段之一。
在這一點上,無論是傾向不擇手段的厚黑主義者崔光遠,還是更喜歡陽謀正略,凡事都傾向先立於不敗之地的薛景仙,都難得達成一致的意見。
作為強勢外藩和軍人集團,郭、李二位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俗話說的好,天塌下來,有高個子頂著,老成人精的人臣典範郭老狐狸,我固然沒把握玩的過他,但是身份微妙的李大夫還是有機會,就要幫襯著拉一把的,而作為二者之間的緩衝和紐帶,僕固懷恩部的存在,也是十分必不可少的。
只有這樣,作為朝廷中樞用以制衡的一大重要力量,龍武軍才有繼續滋潤的存在下去的理由和需要,畢竟這可是一隻以純正漢人為主,勛臣後和世家子為核心,關中子弟
第三百六十一章 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