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四章 在路上
拜占庭帝國的疆域在11個世紀中不斷變動。色雷斯、希臘和小亞細亞西部是帝國的核心地區;今日的土耳其、希臘、保加利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從4世紀至13世紀是帝國領土的主要組成部分;義大利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西班牙南部、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利比亞和突尼西亞也曾經是帝國的國土。
倫巴底人占領了義大利北部,斯拉夫人占領了巴爾幹半島的大部分地區,波斯人入侵和占領了帝國東部的省份。在查士丁尼生前,最早的斯拉夫人和阿瓦爾人部落就已經穿越了多瑙河。由於帝國的重兵集結在東部邊境,以對抗波斯帝國,因此他們在帝國的西北部得以趁虛而入。斯拉夫人打垮了駐紮在伊斯特拉半島上的拜占廷軍隊,並奪取了亞得里亞海沿岸的所有主要城市,摧毀了多瑙河以南的帝國防務體系。此時西班牙和義大利也面臨蠻族起義的威脅。西哥德人對帝國屬地發動全面進攻,將拜占廷的力量逐出西班牙,東哥德人隨即在義大利發動叛亂,倫巴底人趁機湧入義大利,只給帝國留下亞平寧半島最南端的一部分,以及拉文納與羅馬之間一塊不安全的地區。615年,阿瓦爾人的軍隊風捲殘雲般攻入了拜占廷境內,並一直進逼到離君士坦丁堡僅數里之遙的地方。
地中海東岸、埃及、利比亞和安納托利亞的大部已落入波斯人之手,色雷斯大部、希臘、義大利被斯拉夫人、阿瓦爾人和倫巴底人占據。阿瓦爾和波斯的軍隊虎視眈眈,準備大開殺戒。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已經破產、但仍在君士坦丁堡城苦苦支撐的拜占廷帝國政府請求教會,為 了帝國的生存交出其擁有的金銀財寶、金銀餐具以及法器,以向陳兵於首都城外的蠻族繳納「保護費」。
678年,阿拉伯艦隊直撲君士坦丁堡城下,結果近三分之二的艦隻毀於希臘火。在退卻中,又先後遭到暴風雨的襲擊和拜占廷海軍的追擊,幾乎全軍覆沒[1]。阿拉伯軍隊遭到「聖戰」開始以來最慘痛的失敗,被迫與拜占廷帝國簽訂了30年和約。
在席哈克略皇帝統治時期,拜占廷帝國完成了從晚期羅馬帝國向希臘化的中世紀國家轉變的進程。他改革了軍事制度和行政管理,實行軍人領地制,即向農民出身的軍士頒發土地,作為交換條件,這些人必須履行軍人職責。這種做法鞏固了拜占廷的軍事力量。在希臘、色雷斯、馬其頓等地區,席哈克略推行軍事行政州(塞馬州)制度,建立一系列由軍事將領統轄的行政單位,州的長官由皇帝直接指派。隨著塞馬州的建立,帝國鞏固了對飽受斯拉夫人、匈奴人和阿瓦爾人衝擊的西部領土的統治,擴大了國家的版圖。
到席哈克略王朝末期,帝國再度出現內亂,從694年到716年的22年間,皇帝更換了6次。到8世紀的早期,拜占廷帝國的情況已經瀕於無政府狀態,帝國的疆域也縮小到君士坦丁堡城及其周圍地區、東色雷斯、希臘的幾個港口、南部義大利和西西里。
伊蘇里亞王朝
出生於敘利亞的利奧三世(717-741年在位)是一個主張改革的偉大統治者,還是一個名將,在他統治的第一年,就擊退了阿拉伯軍隊對君士坦丁堡的第三次大圍攻,使其元氣大傷,數年內不敢對拜占廷用兵。而且其經過改組的海軍還遏止了在未來幾百年中伊斯蘭世界的海權成長。
先後頒布了經過改革的民法和刑法, 以及農業法、商業法,對傳統的、無伸縮性的羅馬法進行了大幅度修改,使其適應改變了的社會狀況,同時他還吸收新崛起的伊斯蘭教的長處,對宗教進行大幅度改革,頒布了禁止崇拜偶像、出賣神符的命令,發動「毀壞聖像運動」,從而在基督教中樹立了高度的精神力量,遏止了教會產業的急劇膨脹和國家財力的流失,並為 世俗文化的復興提供了機會。由於這些改革措施,拜占廷帝國在718年之後終於頂住了阿拉伯人的入侵。從8世紀末起,帝國加速收復被斯拉夫人占領的歐洲土地;從9世紀中葉起,阿拉伯人再也不能越過托羅斯山脈,相反,拜占廷在北方重新向亞美尼亞的邊境發動征戰。
746年,近東發生的大瘟疫蔓延到帝國全境,拜占廷人和希臘人的死亡人數甚為巨大。於是空出來的地方聽任斯拉夫人爭先恐後地遷移進來定居。用拜占廷皇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