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三章 向東、向南
拜西南行營差遣制下:
富樓沙以東、以南,沃沃野平川,皆富熟之地,而藩口聚息,作為昔日的佛國聖土,境內以佛法、婆羅門法居多,拜火法次之,大食法又次之,
因而本軍入主之後,派人安撫各教,令其自守各業,安居無礙,又專程禮遇佛門,溯及國朝淵源,以輸捐物少許獻納,役使人力修繕珈藍所,取當地僧眾為協力,快馬往各地曉諭曰,大唐乃禮佛樂土,聞有昔日天竺佛門暗弱,特為護法弘揚大業而助義興兵,遂東至大河,南至山中,方圓各數百里城邑村落,多有傳繳而定。
然天竺佛門暗弱已久,釋門源流雜駁,與我中土迥異者多,相互多有紛爭,日久難免生出變數。
特請行營並安西大都護轄內,應募差遣中土高僧大德前來主持說教,以定正源,安撫地方人心,善後經營。
《奏西南行營差遣伐那樓大捷扎》
小折那國,輕騎三千以火攻大破圍城之敵一萬五千人,拔寨三十餘所,殺獲各數千,
所獲牛羊輜重極多,其中驢騾駝畜三千口,大象五對,黑白馬二十匹,刀輪戰車十五乘,七寶金銀車一乘、紗羅障車一乘,十八人抬輿一領,
金銀盔數十具,環鎖甲一千領,皮扎甲兩千具,兵奴三千餘口,
伐那樓國主喪亡軍中,小柘那國各地震動惶恐,逐殺舊臣而獻戶土冊,以奉新主。
此役,救得困守宮中石塔使人四十多員,眾皆傷病,奄奄待斃,其狀不堪,眾將士乃義憤填膺,興起義兵,追殘敵國內三百里,再破於伐那樓國城之下,斬其新王以下貴姓三百餘首,
是役,城中百姓乃獻城而降,載道跪迎王師,大索城中庫藏及王宮,得其金銀黍麥珍寶器物,數百車,又令城中富戶大室千餘家,獻納勞軍犒賞將士,聚得數糧草萬石,財貨數萬貫,乃議攜俘會師,
伐那樓國各地,望風皆降,遣使貢禮而載道,紛紛而來。
奏請朝廷冊封其地,以定名分尊卑,長久羈縻數之。
伐那樓乃富樓沙西南大邦,戶口疆土更甚之,王師初定其中小半,余皆自立紛紛,另有別國諸侯覬覦窺視,後續經略處分善後,還請評定。。。
《奏北天竺經略初要》
聯橫富樓沙、伐那樓等大小十數國之疆,則據有北方天竺,東北高原的大半勝形,得此沃野河谷之地,無論向北節制吐火羅諸番,還是西向經略河外、河南,或是東向征撫山中列國,或是南下通商進使天竺五方,皆有進取的大後方。
然其地廣而口民眾,各族各種雜成,時有紛爭而難治,唯信貴種和教門,推崇強權為尊,王師外來,人心初附,虛實晦明,為長治久安,行事可假託當地藩主諸侯為管領,充以唐人官吏要職,代行發號施令差遣徵發之實。
其中須軍民數萬,分制屯墾各地據以膏腴望要,而多封拔那汗、大月氏、繁衍那諸親蕃、義從將士以分領之,再雜處以親附土番士人納貢,則得數年內可初見成效,得一集財積穀地。
《敦煌壁藏文書殘卷之:天竺事略》
白沙瓦地區
「烏羅盤拓城主,並十一集鎮數千戶口。獻金鳥、銅像,資軍金餅一千,稻穀三萬捆,肉鋪、鹹菜、果子各色雜給十萬斤。」
一片杯盤陳籍中,胡狼將難得開懷,對一干軍將佐僚道
「富樓沙以北,已經有大小五城向我們獻納錢穀,希望定立貢賦、徭役之數。。。」
「再這樣下去,本軍出兵的所費,及吐火羅戰損的燒埋撫恤,是不做他想了。。」
「不要想的太過樂觀,我們畢竟人馬有限,能夠掌控的範圍,也就在富樓沙城周邊。再遠,就力有未逮了」
隨軍的文官元建給他潑冷水道
「關鍵還在散出去的人,地方上的屯墾經營。。這才是我們長久的根本啊」
距離富樓沙城的數百里之外,新科出爐的唐人領主之一葉永星,正在敦促熱火朝天的勞動現場,
打下富樓沙城後某一天,他突然被軍司召見,重新出來後就卸任了富樓沙城中巡查的差事,成了一名天竺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