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從他的敵人那兒學到知識。
-------------阿里斯托芬
。。。。。。。。。
中天竺,恆河流域下游,曲女城,又稱羯若鞠闍(今印度北方邦坎諾),意為「華宮之城」,也是印度霸主的所必須具有的都城。
在大唐西域記中,被稱為「居人豐樂,家室富饒。華果具繁,稼穡時播,氣序和洽,風俗淳質」的首善之地。
旗鼓喧天,人頭如織。
一隻龐大的軍隊剛剛從這裡出發,前往北方地區,在五色寶輪獅子旗的引領下,各色大小諸侯、邦主、土藩的軍旗和族標,如同遮天蔽日的雲彩一般,蜿蜒在恆河岸邊。
巴哈利爾王朝的,
雖然很早就得到了占據北天竺大部地區的唐人,出兵東天竺的消息,但是由於巴哈利爾王朝所占據的疆土的廣大和地形的複雜多變,讓消息傳達和動員效率都嚴重滯後。
就像是一個嚴重關節風濕的人,需要足夠時間的鍛煉和運動,才能恢復原來的活動能力。
作為自朱波一世之後,波羅婆提王族最偉大的君主,有志實現歷史上孔雀王朝或是迦色尼加王朝輝煌的中天竺霸主,他並不缺乏遠見和眼光,
特別是在對北方那些入侵者的了解,越來越多之後,他毫不懷疑這些得到母國支持的唐人,將會給沿襲了千萬年的古代印度傳統階級,帶來何等顛覆性的劇變。
他們甚至不介意與那些不可接觸的穢種共存。並且大力使用和抬高那些低種姓的地位,令他們去侵占原原本屬於婆羅門和剎帝利階層專有的職業和利益。
畢竟。雖然同樣身為古國,但是因為地理上的相對封閉和缺乏流動性,戰爭模式還停留在中古時代的水準,頻繁而漫長拉鋸居多,但是高強度戰爭很少。
印度當地經歷千百年沿襲下來的政權結構,更類似與春秋時代的諸侯國體制,歷史上所謂的孔雀王朝之類,與其說是大一統政權。更類似與具有強大號召力和約束力的諸侯盟主,
而作為各級諸侯邦主和王朝任命的地區總督,除了附從王朝的命令之外,在自己地盤內,擁有幾乎生殺予奪的極大權利。
在對外擴展或是對內鎮壓的戰爭中,那些被征服和攻占的土地上,只要能夠保持順服。除卻少數上層家族更替之外,這些土地上的統治階層和藩主體系,大部分將繼續得以保留,或是讓勝利者的親族旁支,以入繼或是聯姻的方式,吸收和取代當地的統治上層。
就算是戰敗的諸侯邦王。也有很大概率繼續以貴族的身份,在征服者建立的新政權體系內,繼續沿襲部分特權和利益。
哪怕是歷史上幾次外來民族入侵所造成的大動盪和社會變革,最後也是以妥協性的和光同塵,讓外來自民族取代部分本土上層。納入這個中古封建體系中而告終。
因此對下層人民來說,政權的更迭和王朝的興衰。不過是繁重的盤剝和更加繁重加倍盤剝的區別,也很難讓他們具有榮譽感或是民族觀。
但是這次外來入侵者,完全推翻了這萬世不易的一切,想從根子上建立一套完全不同的東西。這也是北方天主那些被征服地區的土藩、城主,頻繁的降而復叛的重要原因之一,沒有多少人願意放棄世代即得且熟悉的一切,而去接受完全陌生的新事物和變化,哪怕它看起來很美。
這次唐人主動入侵東天竺,讓他看到了一個機會,擴大自己疆域和影響的機會,要知道,他的兒女和外戚很多,多到了需要謀奪藩屬諸侯的土地,來為他們尋求安身之所。
但他現在只是中天竺的霸主,還有兩個實力強勁的競爭對手,因此他不能毫無保留的動員全部的力量去對付那些北方入侵者。
雖然驅逐北方入侵者的戰爭很早就已經在策劃了,並且因此展開了長期的外交斡旋,但是因為歷史的積怨和巴哈利爾王朝本身的強勢地位,在另外兩個王朝取得的效果實在有限
盤踞在東天竺南方的拉喜特拉庫塔,毫不猶豫的拒絕了共同出兵,分頭攻打的提議北方高地的建議,理由很簡單,他們還要在印度河流域和那些唐人貿易,並且沿海的城市,更容易受到來自海上的威脅。
另一
第七百九十七章 俱懷逸興壯思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