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帝國皇帝曹躍向列強大使親口承諾,中華帝國允許外國人來到中國經商、求學、旅遊、政治避難、定居等活動,中華帝國即將建立國籍制度,並允許雙重國籍存在。外國人在中國取得中國國籍的方法也非常簡單,滿足三樣條件即可,一、熱愛中華帝國忠於皇帝曹躍,二、在中國購買住房並居住滿五年,三、能使用中國官方語言文字交流。
中國的雙國籍制度,其實給很多外國人提供了方便,其中老外們在自己國內因為要繳納許多稅,而中國的稅務制度尚且並不完善,所以如果中國建立雙國籍,他們可以輕鬆取得中國國籍和外國國籍,將財產轉移到中國,避免國內交稅。更重要的是,在中國沒有遺產稅,外國佬也不想自己的財產給自己的子女們,尤其是現在在中國工作的外國人,更加喜歡中國這種不完善的稅務制度。
當然,中國的雙國籍制度其實就是給許多奸詐的老外提供了一些方便,但是基本上沒有正常的洋人會覺得取得中國國籍有什麼好處,就像是百年之後的中國人不會覺得自己取得一個印度國籍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一樣。
在中國承諾了許多好處之後,西方各國終於決定不插手中國內政,看著中國悄然由大清變為了中華帝國。
宴會結束之後,曹躍又單獨與各國大使進行積極溝通,商討建立更多的商貿交易港口的打算,並且擴大海關,希望中國的瓷器、絲綢、藝術品、茶、香料(古代的香料指的是孜然、胡椒、麻椒、花椒、八角等,並非女人身上的香水)、稀土等商品,能夠更加便利地與西方國家進行交易。
西方各國見到中華帝國建國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開放國門,頓時非常高興,他們也非常希望打開中國過門,讓外國的商品源源不斷地湧入中國,取得豐厚的貿易利潤。這其中以一些西方小國最為積極,如義大利王國、荷蘭王國、比利時王國、丹麥王國等等小國,更是希望能夠借著這一次中華帝國開放國門的機會,將他們的影響力滲透到中國來。
作為中華帝國的皇帝,曹躍當然是來者不拒。中華五千年,從來不會因為有異族和外國的到來而斷絕了中華薪火,只要華夏文明尚存,華夏民族就永遠不會滅絕。後世高麗棒子日本鬼子甚至越南猴子紛紛以華夏文明自居,就是因為華夏文明的強大,讓這些國家和民族不由自主地渴望融入其中。
明清的閉關鎖國政策讓中國成為了一個封閉的、落後的、野蠻的、骯髒的國家,而閉關鎖國發起與明太祖朱元璋的禁止明人與番人進行交易的禁令,隨後在明朝嘉靖年間嘉靖皇帝為了遏制海盜,下達了禁海令,全面禁止中國人語外國人的海上交易。這其中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朝是一個非常驕傲自負的朝代,看不起番邦異族,自認為堂堂****上國什麼都有,何必與番邦交易。但恰恰就是禁海令,導致明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窮的朝代,也因為窮,最終才斷送了國家。明朝亡于禁海,亡於自負。
代明的清帝國建立之後,並沒有吸取明亡的教訓,而恰恰是因為「番邦」的許多高產糧作物如玉米、番薯、花生、土豆、番茄等傳入中國,使得清帝國的糧食產量翻翻,繼而讓中國的人口增加。曾經有歷史經濟學家研究,明清的人均生產總值是相等的,但是由於美洲高產糧作物的進入,導致清朝人口大增,清朝的國民生產總值四倍於明朝的國民生產總值,而清朝以異族入主中原雄踞二百餘年而不倒,恰恰是因為清朝的錢是明朝財政收入的四倍。
但也恰恰因為這個原因,清朝皇帝同樣犯了驕傲自大的毛病,閉關鎖國,拒絕與西方接觸,甚至於連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位清朝歷史中最博學的熟悉西方歷史的皇帝,也拒絕與西方接觸,這其中即是害怕西方文化入侵,又有看不起西方的原因。
而大清國的閉關鎖國被英法聯軍大炮打開之後,終於知道奮起直追,儘管大清國努力追逐融入世界,可是由於腐敗、買官賣官以及許多守舊官員的固步自封,導致大清國的洋務運動失敗,但即便失敗的洋務運動,在歷史上大清朝最後一年,清政府的年財政收入高達三億兩白銀。
可以說,打開國門,中國才能夠富裕,中國富裕,政府才能做事。
這一幕與後世改革開放何其相似也……如果不是改革開放,中國豈能在百年之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第八百一十七章帝國行政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