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仙俠小說 > 張三丰傳 > 張三丰與嶗山道教

張三丰與嶗山道教

    張三丰龜背鶴形,儀表神異。而他雲遊的去處也多是具有悠久仙道傳統的名山大川。據其所著《雲水集》中《東遊》一詩所述:「此身長放水雲間,齊魯遨遊興自閒。欲訪方壺圓僑客,神仙萬古住三山。」在東遊齊魯仙境的過程中,素為海上仙山的嶗山自然成為張三丰尋訪的一個重要目標。

    77年,張三丰第一次來到嶗山。他在明霞洞後山的洞中修行了十多年,之後便開始西行和南遊繼續尋師。他浪跡天涯,歷盡艱辛,為的就是能遇到真正的道門明師給他以指點。尤其在宋元以來道教內丹學興盛的趨勢下,得承內丹養生的秘訣大道更是當時張三丰所尤為冀望的。終於工夫不負有心人,1314年張三丰六十七歲時在全真道祖庭所在地——陝西終南山,得拜「希夷高弟子」火龍真人為師,蒙其授修真要道。終南學道四載後,三豐復奉師命出山隱世修行。在這期間,他精研勤修內丹養生之學及武學技擊之法,並能將此兩門絕學融會貫通,自成體系,從而使其道家內外雙修功夫達到出神入化的高超境界。特別是他在武當山面壁九年,開創了丹武合一的嶄新的道教派別,為中國道教史和武學史寫下了光耀千古的篇章。

    透著一身的仙風道骨,已經成為一代宗師的張三丰於1334年第二次來到嶗山。他先後在太清宮前的驅虎庵、玄武峰下的明霞洞等處修行多年。在這段時間中,他的道學修為更加超俗,甚至可以達到「散則為氣,聚則成形」的境界。而這時的張三丰也開始留心著述,今天我們看到的《張三丰先生全集》中不少論著都是在嶗山的庵、洞中完成的。以《玄機直講》、《道言淺近說》、《玄要篇》、《無根樹詞》等為代表的一系列道學著作對後來的道教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永樂二年(1404年),張三丰第三次回到嶗山。初時住在山民蘇現家中,後入深山埋名隱居。這一時期張三丰通過移栽花木對嶗山道教宮觀的園林建築作出了巨大貢獻。尤其是他移植了「耐冬」山茶。據明代崇禎年間御史黃宗昌編撰的《嶗山志》記載:「永樂年間張三丰者,嘗自青州雲門來於嶗山下居之。邑中初無奈冬花,三豐自海島攜出一本,植於庭前,雖隆冬嚴雪,葉色愈翠。正月即花,蕃艷可愛,齡近二百年,柯干大小如初。」

    這株植於太清宮三官殿的耐冬山茶,至今猶存。它高近7米,合圍近1。8米,專家估算樹齡約600餘年,與史志記載張三丰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所植,在時間上完全吻合。國內植物學界的學者對這株山茶樹有很高的評價,認為即使在四季如春的山茶之鄉雲南,像這樣的樹齡和長勢也是非常罕見的,更不要說在冬季冰封千里的北方了。可以想見,內丹養生功深的張三丰真人當年植下這傲寒長生的「耐冬」山茶,很大程度上正是象徵了道教哲學及修煉中所主張的「我命在我,不屬天地」以及「道在養生」、「仙道貴生」的深刻思想。而此山茶怒放之時,又似落了一層厚厚的紅色的雪,其美景又給文人墨客以靈感。

    清代大文學家蒲松齡在嶗山居住時即受此山茶花樹之啟發,寫下了《聊齋志異》中的名篇《香玉》。文章中身著紅衣,令人見而忘俗的花神「絳雪」,其實就是蒲老先生對張三丰手植的這株山茶花樹所進行的藝術塑造。而隨著《聊齋志異》成為世界文學名著,嶗山山茶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今天,嶗山及青島各處都有「耐冬」山茶,實在是張三丰真人的一大功勞。

    而自張三丰以後,嶗山各道教宮觀也開始大興栽植名貴花卉之風:太清宮除山茶外陸續從南方引栽了桂花、梅花、燈台花、銀薇、小葉黃楊等;上清宮則引植牡丹、玉蘭、紫薇、芍藥等;其他玉清宮、華樓宮、明霞洞等亦均各有名花引植入院。所以,張三丰當年在嶗山移栽樹木花卉,為中國道教宮觀園林增添了意韻深遠的哲學底蘊和美學內涵,對明朝以後的道教建築文化產生了相當重要的影響。

    當時全國各地較著名的道教宮觀,都非常重視具有象徵意義的花卉樹木的栽培,而且不同派系的道觀長期栽種象徵本派特色的花卉。例如全真道華山派的道觀中多栽植紫薇以象徵門派,這是為了紀念五代時華山道教中傑出的養生和數術大師——陳摶老祖。據傳他著有奇書《紫薇斗數》,乃是與奇門、六壬相比肩的數術絕學。這種以花卉象徵道派傳統的方式,其實



  
張洞玄推薦:  神跡世界  神道世界  中國道士  神仙世界  
隨機推薦:  特拉福買家俱樂部  紅樓夢未醒  韓娛之崛起  妖噬星空  道界天下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張三丰傳"
360搜"張三丰傳"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