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紫禁城內。
嘉靖面色紅潤,雙手展開,在呂芳的服侍下穿上龍袍袞服,又看向殿外,欣賞著天邊升起的彩虹:「朕記得,當日龍神來京,便是這般雨後彩虹,今我大明滅倭,也是一般的祥瑞啊!」
呂芳同樣滿臉笑容,透出由衷的喜意:「主子洪福,這是上蒼都在庇佑呢!」
嘉靖點了點頭,環視周遭,自言自語著道:「該回來了……」
呂芳神情不變,其他內侍的動作不禁頓了頓,難掩心中驚疑。
這個回來,是重回紫禁城的意思。
自從嚴黨倒台,徐階致仕,內閣只剩下呂本。
這位老者依附嚴嵩,偶爾與清流那邊交流,當著兩大陣營的調和劑,倒是合格,但凡事讓他自己拿主意,是萬萬沒有那個魄力的。
所以親自交由陛下親自定奪的事情,變得越來越多。
以前的無為而治,是政不由己出,都交給下面的人去辦、去爭。
做對了,嘉靖便認可,做錯了,責任永遠是下面的,萬允萬當,不如一默。
現在沒了可以揣摩聖意的兩位青詞宰相,再加上朝局的動盪與變化,那方式行不通了,嘉靖重新處理政務,甚至準備回歸紫禁城。
宮中傳遞消息,暗流涌動,前朝黨派紛爭,沸沸揚揚,無數雙眼睛盯在這位道君天子身上,等待著決斷。
嘉靖心知肚明,有意無意地道了一句,兩袖一展,負於身後:「走!朕倒要看一看,那日本的天皇,是何模樣!」
上次開朝會,是為迎接龍神入京,此番行大典,則是明軍凱旋,獻俘定功!
嘉靖乘輿出內宮。
起駕時,午門鳴鐘;
到太和門時,鳴金鼓,奏鐃歌;
最終至午門,沿馬道行至御樓升座。
午門城樓矗北向南,東西兩觀對峙,是典型的三面環衛格局,不僅是古代守御城池的上佳構造,更充分展現出皇權的巍然。
後世提到午門,往往會想到午門斬首,但實際上,午門是非常重要的典禮場所,根本不可能在這種地方殺人,屬於標準的謠言。
但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聯想,還真的與嘉靖有些關係。
大禮儀事件時,眾多官員在午門前哭諫阻撓,嘉靖大怒,下令施行廷杖,結果當場打死了十七人,在這莊重的地方喋血,一時間京師震動,民間漸漸有了午門斬首的傳言,意為諷刺……
現在這位一生非議原本遠超功績的天子,卻迎來了高光時刻。
在午門正樓設御座,檐下張黃蓋,鹵簿、寶象等眾多儀仗位於城樓下,兩邊排列,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分班侍立。
君臣齊至後,由上千名精挑細選的金甲紅袍將士,從遠處的官道上緩緩而來,鑼鼓喧天,爆竹聲聲,旌旗遮天蔽日,看熱鬧的百姓更是早早塞滿了御道兩側。
「萬勝!萬勝!萬勝!」
此時隨著大軍押著俘虜接近,百姓便發出震天的歡呼,由遠及近,一浪高過一浪。
「好啊!」
嘉靖露出沉醉之色。
歷朝歷代的獻俘禮,都是極為隆重的,最能體現出皇朝威儀。
以唐朝最為出名,如李靖滅東突厥後,在長安獻俘頡利可汗,蘇定方前後滅三國,生擒其主,也在洛陽應天門外向高宗獻俘。
明朝這方面要遜色不少,《明史》中記錄的獻俘禮,只有萬曆朝的四場,其中大書特書的也是在擊敗日本侵略者後,獻俘倭寇,斬首示眾。
現在萬曆還未出生,嘉靖儼然是大明兩百年間,第一位滅敵國,擒賊王的明君,豈能不激動?
「獻!」
正在這時,大軍已到了午門前,大都督兼典禮官陸炳開口,高亢激昂的聲音傳遍四方。
鼓樂大作,禮炮轟鳴。
諸官肅立,慶賀勝利。
「禮!」
一群早早綁上白色繩索,被牽著走過來的俘虜,統統跪伏在地。
包括為首的日本天皇。
別說午門上的嘉靖,站在下面的大明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