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筆趣小說網 www.dabiqu.com
事情說起來有些複雜,需要慢慢來講,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與白居易自身的性格有關。
白居易考中進士又進入翰林,然後官拜左拾遺,這個官,安史之亂時,杜大詩人也曾擔任過。
左拾遺是當時的諫諍機構,有點類似現在的監察部門,其職責,說白了就是挑皇帝毛病,檢漏補缺。
除了風流一點外,白居易還是很正直忠君,忠於職守的,覺得皇帝將這樣一個重要職位交給自己,他就要好好的發揮找茬這個職能,不能辜負聖恩,所以頻頻上書言事,直指問題核心。
以至於到了後來,當時的皇帝李純都對宰相抱怨:「白居易這小子,是我提拔起來,怎麼頻頻與我難堪?」
白居易後來從左拾遺變成太子左贊善大夫,與這不無關係。
至於現在他被貶江州,看似有些偶然,其實一點也不偶然,即便是沒有當時宰相武元衡被刺殺而亡的事情發生,他也會因為其他事情被貶。
也就是說,武元衡事件只是一個誘因,深層的矛盾早就已經形成了。
除了經常懟的皇帝感到難堪之外,他還將其它不少朝中大臣都懟的難堪,比如深受皇帝器重的宦官吐突承璀。
先前在寫時曾經提到過一些,李純的皇位是老皇帝內禪得來的,也就是有病的老皇帝尚未身死,他就已經繼位了。
之所以能夠如此,宮內以俱文珍為首閹黨,是出了大力氣的,因為如果不將李純扶上皇位,以王叔文叔侄二人為首的永貞革新派,會嚴重損害他們的利益。
閹黨勢力,在中唐之後,一直都很強大,能夠廢立皇帝的主,說不強大也沒人相信。
對於這些宦官,唐憲宗李純也是極為複雜,一方面他們扶植他做了皇帝,這是從龍之功。
另一方面,他的上位卻是以宦官逼宮他父親而來的,於孝道人倫之上心中又有虧欠。
再一方面,他也忌憚這些勢力強大的宦官,但是有不少事情上,又不得不依靠這些閹黨。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吐突承璀才應運而生。
吐突承璀本來就在東宮當宦官,當時「永貞內禪」的時候,是一個小黃門,在裡面也出了力,再加上年紀小,為人又機靈,李純就將心思放到了他的身上,慢慢的培養他,以此來分化和掌握閹黨的力量,到元和初年的時候,吐突承璀就已經任左神策軍護軍中尉。
元和四年,成德節度使王士真去世,其子王承宗請求繼位不果,遂擁兵造反,吐突承璀請纓前往,左、右神策軍及河中等幾路兵均歸他指揮。
吐突承璀主動請纓,未必不是皇帝李純指示的,因為只有如此,他才有理由名正言順的將的掌握在閹黨手中的神策軍,盡數收歸他的心腹吐突承璀手中。
這點從後來吐突承璀統帥左右神策軍就可以看出。
而當時的白居易沒看清局勢,直接就對著吐突承璀開炮了,上疏道:然則興王者之師,征天下之兵,自古及今,未有令中使專統者。
今神策軍既不置行營節度使,即承璀便是制將。
又充諸軍招討處置使,即吐突承璀便是都統。豈有制將、都統而使中使兼之?
臣恐四方聞之,必輕朝廷;四夷聞之,必笑中國;王承宗聞之,必增其氣。
國史記之,後嗣何觀?陛下忍令後代相傳,雲以中官為制將、都統,自陛下始?……」
然後又說,對於吐突承璀,念在他也有過苦勞的份上,多給他些錢財也就是了,軍國權柄這些,怎能讓他一介宦官掌握?
可想而知,吐突承璀是多麼惱恨他,而皇帝又是一副怎樣吃到蒼蠅的表情。
皇帝自然沒有採納白居易的建議,一切照舊。
然而吐突承璀自己不爭氣,在和王承宗的一番對戰中屢屢戰敗,後來偷偷許諾為他辦好繼承承德節度使的事情,王承宗這才向皇帝上書請罪,表示順服,吐突承璀也趁著這個台階,不是太尷尬的領兵回還。
他是皇帝好不容易才培養出來的心腹,李純自然不會輕易將其治罪,但是那些向來與宦官以及與宦官保持著很好聯繫的『守舊派』不和的『革新派』哪裡肯放過這個機會?
第二六二章 貶官江州,非一日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