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安聞言一驚,臉色巨變起來。
徐敬之是誰,自不必多說,那便是他的父親。
他雖未在外人面前談起過他的父親,但自己內心是非常清楚的。
徐敬之,徐安,雖為同姓,但天下乃大,同姓之人多了去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血緣關係。
因此,旁人倒也不會輕易將兩人聯繫到一起。
而由於幼年時期的顛沛流離,以及徐敬之夫婦的刻意隱瞞,徐安對自己家族的了解知之甚少,乃至於一無所知...
只知道自己姓徐,父親徐敬之,祖上三代是幹什麼就不知道了,甚至不確定自己母親的真名叫什麼。
因為...自他懂事那年離開揚州開始,一家人四處漂泊,在一個地方不會待超過三年。
而每次遷徙到一個居住地,母親的姓氏都似乎有所改變。
例如,在隴西道蘄州那會兒,母親自稱陳氏,但到了北三道青州之後,卻變成了凌氏,導致當時年幼的徐安也亂了套。
好在母親的真實姓氏...並非是一個必須究根問底的問題,少年徐安便就沒有糾結。
不過事到如今,徐安長大成人,已然對家族之事有所了解。
徐敬之,便是永和末年,天景年初的權相,位極人臣,當時未為左右相國,他可謂是獨掌六部權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當年的徐家,位居京都名門望族之首,榮光無限。
卻不知為何,到了現在竟像銷聲匿跡一般。
按理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便徐氏沒落,也不該消失得如此徹底才對。
但此時真正讓徐安感到震驚的是,早年的徐敬之居然是守龍軍出身...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極為關鍵性的線索。
有此一說,是否就隱示著徐氏的「消亡」與五十年前守龍軍出現的那事有關?
如龐奇所說,五十年前,永和帝以大不敬、謀逆之罪在宗廟持劍斬殺了大宗令。
此事關乎重大,要知道,大宗令可是宗族首領,其生死牽涉到皇族是否一心,是否穩固。
永和帝貿然殺之,既有殘殺長輩之過,也有禍亂宗室之嫌。
在這樣的情況下,守龍軍未免帝君誤國,後續大肆清洗皇室異己,是完全有理由出面阻止的。
當時,永和帝被囚禁宮中三月,形同傀儡,不得染指朝事。
雖說後經三司和宗人府證實,被殺的大宗令確有不敬與謀反之罪,但身為堂堂帝君,本該是至高無上,卻被自己養著的軍隊囚禁了數月。
這要算起來,若說永和帝心中沒有絲毫怨氣與報復之心,就是假的。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後來永和帝聯合內閣百官,迫使宗人府裁撤部分守龍軍的編制之後,那些被裁撤退役的將士...就有可能遭到報復的風險!
徐敬之與蘇明遠在當時的裁軍名單之中,不言而喻。
換言之,如今徐氏的沒落,是不是與當年之事有關?
徐敬之參與了當年對永和帝的軟禁,因此遭到報復,導致今日京都望族之中再無徐氏?
可...這個念頭剛起,徐安就自己在心中否定了起來。
由現在往後推算五十年的話,可追溯到永和九年。
而以徐敬之死時的年紀來計算,永和九年的他才剛過而立之年不久,還是個基層人物,手中並無太大的權勢。
永和帝若想報復於他的話,簡直易如反掌,也就沒有後來的徐安才對!
可事實卻是...當年退役後的徐敬之非但沒有被殺,反而棄武從仕,成了一代權相。
由此可見,永和帝在那時並沒有報復之心,至少對徐、蘇二人並沒有殺心,而是重用!
永和二十五年,也就是永和帝駕崩的那年。
徐敬之位居宰輔,領六部內閣,權傾朝野,封顧命大臣,輔佐當時的新帝蕭無忌,皇太后崔氏垂簾聽政三年。
之後不久,徐氏方才漸漸沒落,三十年間銷聲匿跡,乾都再無徐氏。
不過徐氏具體是在哪一年徹底撤除京都的,徐安也並不確定。
第262章 當年逼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