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們的軍事力量已經很難支持我們的戰略了。德國空軍已經掌控了西線的天空。他們在西線的軍隊數量也已經超過了我們和法國人的總和,而奧匈帝國也會源源不斷的把部隊部署到西線。想想看,如果同盟國需要的話,他們可以把至少150萬的奧匈軍隊部署到西線,因為現在奧匈帝國已經沒有大的戰鬥了。而西線的指揮官是未來的奧匈女皇的丈夫,維也納的攝政王。無論是從政治還是軍事角度來說,維也納方面都會全力支持,而大英帝國呢?現在還可以在西線增加多少部隊?一旁的張伯倫說道,他很顯然支持勞合喬治的觀點。
雙方觀點的不同充分反映了軍方和政治領袖之間的分歧,勞合喬治雖然也是文官,但是他是陸軍大臣,整天和各種軍方人士打交道自然對雙方的軍事情況比較了解,而張伯倫呢?作為一名主管軍工生產的文官,他同樣對目前大英帝國的軍工生產有非常深刻的了解。他們都能感受到英國的軍力和軍工生產已經很難支持了。再打下去是真的有可能一下崩盤的。
華夏有句古話叫行百里者半九十,但是同時也還有一句話叫勢如破竹!當用柴刀劈砍竹子的時候,也許前面幾節確實很難砍得動,但是一旦劈開,別看後面的竹子更長,但是卻非常容易砍動。
套用到現在的戰爭形勢也是成立的,比如說之前皇家航空隊,在2周前,英國人的轟炸機還在前線耀武揚威呢,但是現在呢?短短不到2周時間,英國人損失了超過4位數的飛機,而剩餘的機群只能龜縮到後方,甚至連英國遠征軍最重要的生命線都無法保持!幾乎在一夜之間,皇家航空隊被擊倒,看到這種情況,無論是勞合喬治還是張伯倫都感到了深深的恐懼,畢竟,空軍被重創,這個還能勉強撐住,但是如果陸地上160多萬大英國協軍隊要是有個三長兩短的話,英國怎麼辦?
而首相阿斯奎斯就不一樣了。首先,他對軍事的了解只是那一堆堆數字,他並不明白雖然現在軍隊數量和裝備依然龐大,但是距離崩潰已經非常接近了。因為軍隊的內傷不是那些表面上的數字可以反應的,比如說有經驗的官兵的大量損失,比如說軍隊的厭戰情緒和悲觀失望的思想等等,這些東西看不見摸不著,所以你讓一個不懂軍事的人了解這些東西的殺傷力?還是洗洗睡吧!
其次,同樣也是一個軍事上的問題,那就是,阿斯奎斯對於皇家海軍力量的迷信。實際上,現在皇家海軍經過1年多的休整之後確實更加強大了,皇家海軍補充了一些新的裝有15寸火炮的戰列艦,有名為航空母艦的新主力艦。
而德國海軍呢?根據英國人的情報,自從最後一艘巴伐利亞級戰列艦下水之後,德國人就沒有新的主力艦了,而且看看之前雙方海軍的交戰,雖然德國海軍屢戰屢勝,但是他們從來不敢正面挑戰皇家海軍,而實際上,如果皇家海軍選擇保守策略,那麼德國公海艦隊如果不能通過決戰獲勝的話,那麼是無法真正威脅到英國本土的。這也就是英國目前最後一根保險絲!
在阿斯奎斯看來,只要這根保險絲不斷掉的話,那麼英國本土就是安全的,而如果本土安全的話,縱然陸軍失敗了又如何?德國能把英國怎麼樣?是能進入倫敦呢還是讓艦隊繞過英國本土進入大洋呢?德國人都做不到!既然如此,那麼順理成章,阿斯奎斯還是想搏一把!
而從政治的角度來看,如果博贏的話,那麼對於英國來說顯然獲益是非常大的。英國可以依靠海峽和海軍優勢保證自己的安全,同時,如果英國遠征軍和法國軍隊能夠擋住德國人的一波攻擊的話,那麼在和談的話雙方至少也是均勢。這樣的話,英國人就可以發揮他們幾百年來磨練出來的外交手腕保證西歐的邊界不變,同時英國人也不用蒙受任何殖民地的損失,原因很簡單,如果德國人在軍事上拿不到的話,那麼在談判桌上同樣也拿不到。這樣的話,雙方還能算一個平手,這幾乎是目前可以達到的最好的結局了。
當然,促使阿斯奎斯這樣做的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德國現在還沒有塵埃落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認為,魯普雷希特來到西線也不過是為了快速結束戰爭獲得一個比較體面的結局,然後再回去忙著國內的政治鬥爭。
「戰爭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阿斯奎斯沉聲說道:「目前,我們最後的保險還在,在福
第1967章 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