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良在工業區轉了一圈之後,天已經要黑了。
按計劃到了他離開的時候。
他在工業區的碼頭上直接登上了「復興號」
巡航艦。
等待吃晚飯的過程中,他跟彭玉麟一起交流了巡視的感受。
彭玉麟的感受要更深一些,他還是第一次到廣州來。
以前就知道廣州有十三行,這裡的人會做生意,粵商與其他地方商人不同的地方就在於他們會直接跟洋人做生意。
很多粵商甚至自己走出去,將生意做到了南洋。
但是他也知道廣州很亂。
華族之前,廣州三天兩頭被外敵入侵。
洋人的炮艦動不動就開進珠江,到廣州城外轟幾炮。
清軍在江口設置的炮台根本就擋不住人家。
但是現在的廣州百姓卻生活在安定祥和的環境中。
洋人的商船只能到港島上交易。
他們要到廣州落地必須要有人擔保,交一筆保證金,還要辦理繁瑣的手續。
與廣州城池一江之隔的海珠島上,一座新城正在拔地而起。
不要看現在還只是一些工廠。
在島嶼的內陸,配套的居民區和商業區很快就會建立起來。
哪怕是官府不出面,那些商人自己也會出錢去將那些功能區給建立起來。
因為工人們不可能每天乘坐渡船來工廠上班。
華族的幾座大城市基本上都是將工業區建立在新的地址上,就是為了帶動新城的建設。
新城也會採用新的模式,沒有城牆,街道筆直,還有相應的生活配套設施,這就是一張白紙上好作畫了。
從福州到廈門再到廣州,彭玉麟對華族的治理模式漸漸熟悉起來。
華族並沒有像很多朝代一般,在王朝初期的時候採用無為而治,而是積極地參與到地方治理中去。
在鄉村進行土地改革,建立生產隊,將土地合理地承包給農民。
選派大隊長管理農村,在農村建立民兵,消除去地方士紳對農村地區的控制。
生產隊長和民兵隊長,一個管理民政稅收,一個管理治安,基本上杜絕了某些家族一家獨大的局面。
在城市,則大搞工業和地方基礎設施建設。
不僅僅發動地方上商人和市民的建設積極性,還利用官府手中掌握的資源自行投資。
以前的官府要去做生意總是被士大夫罵作與民爭利,但是華族有專門管理官辦工廠、商行的商部。
這是華族官府中最重要的官府部門之一,每個行省還有自己的商業廳,管理省屬的企業。
而這些企業很多還都經營得不錯,沒有因為是官辦而變得效率低下。
滿清朝廷手中其實也有一些工坊、廠礦,大都在內務府的手中,有些工坊由皇帝親自派遣的太監監管。
但是這些工坊很多都經營不善,賺錢全靠壟斷和對商人的盤剝。
華族卻能夠通過一套嚴密的制度,讓這些官辦的工坊與商行與民辦的一般地位,平等交易。
還能避免大部分因為管理產生的弊病。
這大概就是董良所說的以律法和制度來管理國家。
官員只是制度的執行者,他們甚至連解釋律法、制度的權力都沒有。
「雪琴,你在廣州有沒有看出什麼問題?」
董良問道。
彭玉麟搖頭道:「屬下覺得廣州的發展很好,這裡非常有活力,在商業方面甚至超過了福州。」
彭玉麟確實沒有看出什麼問題,他也不會為了否定而否定,去雞蛋裡面挑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