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隆並非信口開河,武官出身的他對於戰場形勢有著特有的敏感度,經過這些年聽到的消息和縝密的分析,認定禿髮樹機能已走到窮途末路,攻陷涼州只不過是迴光返照的表現罷了。當然,即便是這樣,想要平定盤踞西北多年的鮮卑人,仍舊需要好好準備一番。
在被問及破敵之策時,馬隆申請要親自招募3000名勇士,不管他們出身背景如何,只要能拉開120斤的巨弓或是180斤的巨弩,都能入選。
文武百官們又出言反對,認為西北的兵力已經很多,不應該另行招兵,而且單憑一個看門的幾句話就答應這麼離譜的要求,那絕對是忙中找亂,萬一失敗而且是必定會失敗的話,反倒打擊了關外將士們破敵之心,也容易動搖民心。
司馬炎幾乎想都沒想就答應了馬隆的要求。心裡的苦只有自己知道,馬隆現在就像是司馬炎的救命稻草,好不容抓住豈有撒手的道理。
雖然有了皇帝的支持,但朝中一些官員還是忍不住要阻撓馬隆出征,軍械庫的管理官就故意發給3000勇士們一些鏽掉的武器,就等著看馬隆的笑話。
馬隆卻也不是軟柿子,而且帶兵出征可不是兒戲,那是玩命的勾當,真扛著這破爛武器上陣殺敵,別說3000人,就是30000人也得栽在敵人腳下。
很快司馬炎就接到了馬隆的申訴,下令責罰軍械庫的人,並且撥付給馬隆3年的輜重,馬隆這才安心上路,不然真的要上路了。
接下來幾個月的時間,遠征軍幾乎沒有發過任何消息,朝臣們都擺出一副果然不出我所料的神態,就等著司馬炎發火了。
但司馬炎卻絕不會發火,只盼馬隆早日傳來捷報,那時候雖不至於太興奮,但至少不用內疚尷尬了。
馬隆最終不負所托,於本年12月將禿髮樹機能斬首,並把其頭顱傳送洛陽,持續10年的叛亂宣告平息。
而就在馬隆出征不久,伐吳大業也終於進入倒計時。
279年秋,龍驤將軍、益州督導官王濬首先上書司馬炎,大致如下三點:
一、孫吳皇帝孫皓昏庸殘暴,國內民不聊生,此時正是伐吳的最佳時機,如果孫皓玩火自焚,新皇帝英明神武,那時再討伐就不容易了;
二、益州從272年就開始造船,如今已7年過去了,船體每天都有朽爛,如果再不出動,怕是還要重新再造了;
三、王濬曾是羊祜的軍事參議官,深得羊祜真傳,而羊祜已於去年年底病逝,王濬也有70高齡,隨時都可能去世,那麼就沒人掌握孫吳的底細和破吳的法門,而且益州的船隊也將不好操控。
上述這三條有一條出現問題,伐吳都將難以發動。
司馬炎接到奏報之後十分糾結,因為支持他的羊祜已經沒了,而以賈充為首的權臣們則清一色地反對伐吳,朝中只還有個張華站在自己這邊,但張華太過溫和,雖然口頭支持,但卻並不能給予足夠的信心,基本上他這個皇帝陷入了重重包圍之中。
鎮南大將軍、荊州軍區司令長官杜預很快也呈上自己的意見,他分析的更加具體,認為自閏7月以來,孫吳只是下令戒嚴,卻並沒有派南京的主力部隊前往西部駐防,依照常理推斷,他們已經不能東西兼顧,現在發動大軍成功的機會很大,而即便不成功也不過廢些時日,對於江山社稷並無不利影響。
杜預是羊祜死前極力推薦的人,司馬炎還是很信任的,但仍舊不能下定決心出兵,每天都像是熱鍋上的螞蟻,連晚上睡覺也不安穩了。
一個月之後,杜預仔細揣摩了一番司馬炎的心思,連夜寫了一篇奏章派人送去洛陽。這次的內容並沒有說孫吳有多衰弱,而晉王朝又如何強大,更沒有像王濬那樣自負到說離了我不行這樣的話,而是針對朝廷的形勢進行了一番分析,認為之前羊祜與司馬炎經常秘密商討伐吳的細節,對此有許多朝臣(以賈充為首)頗有微詞,但他們也知道應該平定全國,只是以前站在對立面,所以即便伐吳成功,他們也沒有功勞,於是為了掩蓋之前的錯誤言論而不得不一條道走到黑,實際上不用理會他們反對的聲音。
奏章到達皇宮時,司馬炎正在和張華下棋,司馬炎故意把奏章讓太監大聲念出來,張華聽完之後連忙推開棋盤垂下雙手,非常誠懇地表示支持
第13章 平定孫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