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性格來看,即便當年王猛追隨桓溫南下,但二人也未必能取得多大成就,桓溫終究過於糾結。
拋開身上貼的標籤,苻堅是個名符其實的好人,而桓溫也不算壞,但問題就在於此,既好得不徹底,又壞得不徹底,且時常在好壞之間搖擺,難以定性,所以終究成不了慕容恪那樣的舉世良臣,也當不上石勒一類的傲世梟雄。
然而他做的努力卻並不比慕容恪少,也不比石勒遜色到哪裡去,只是性格決定命運,使他難有大的突破。
簡文帝司馬昱登極之後,曾幾次三番邀請桓溫入朝輔政,出任丞相,但桓溫擔心被別人說是包藏禍心,於是為了顧全可憐的名聲,執意拒絕任命,堅持駐紮在基地姑孰。
當然桓溫的威望並不會因此打折扣,掌管舉國軍權,又有累年的戰功,東晉的文武官員無人能挑戰其權威,甚至他的智囊郗超也因為有這樣的後台,而成了百官追捧的對象。
時任高級諮詢官的謝安就曾力邀首都東區衛戍司令官王坦之,一起前往拜訪郗超,但因為求見的人太多,等到天色很晚了,仍然輪不到接見。王坦之本就不想做這種沒有節操的事,於是非常生氣,打算拔腿就走,謝安為了避免自己見郗超,過於尷尬,趕忙攔住王坦之,說道:「你就不能為了保命再多忍一忍!」
他二人是兒女親家,謝安的女兒嫁給了王坦之的兒子王國寶,起初結姻當然因為對方的家世背景,但經此之後,王坦之對謝安越發瞧不起,二人也漸行漸遠。
雖不想落人口實,但桓溫倒也不是一點努力也不做,為防止司馬奕捲土重來,於371年底再度出擊,貶他為海西縣公。
司馬奕被嚇怕了,唯恐大難臨頭,一味飲酒,沉湎酒色,生下兒子也不敢養育,即行掐死,世人都對他十分憐憫,桓溫得知後也十分動容,不再趕盡殺絕。
372年6月,被貶的司馬奕一度還成了反對派打出的旗號,逃亡的庾氏家族庾希及弟弟庾邈,聯合青州督導官武沈的兒子武遵,集結武裝部隊深夜攻入京口,庾希對大家宣稱,接到司馬奕密令,要誅殺桓溫。
鎮守京口的晉陵郡長、大忠臣卞壼的兒子卞眈翻牆逃走,投奔曲阿,然後徵集附近各縣武裝部隊二千人攻擊庾希,庾希戰敗緊閉京口城門自守。
這種小打小鬧並不稀奇,桓溫只派武海郡長周少孫前往討伐,沒幾天就攻陷京口,並生擒庾希和庾邈,以及他們的黨羽,全部誅殺。
經過接連不斷的變故,司馬昱身心俱疲,緊急召見桓溫來京,商討身後之事。
但接連收到四道詔書,桓溫卻仍舊不肯動身,天真地想以退為進,坐等司馬昱臨終禪位給自己,那樣也不失忠良之名,省得有人說三道四。
然而建康城中可不只有司馬昱,王謝家族就一直在旁垂涎權柄,他們固然不會奪取皇位,但東晉的權臣實際上向來都比皇帝更有力量。
7月28日,司馬昱自覺大限已到,卻仍不見桓溫來朝,只得寫下遺詔說:「最高指揮官桓溫可依照姬旦當攝政王的前例,處理公務,孩子能輔佐就輔佐,不能輔佐,就取而代之。」
王坦之手拿詔書進宮,並在司馬昱面前撕毀,司馬昱有氣無力地問:「天下是意料之外得到的東西,你何必不滿意?」
司馬昱是王坦之的堂妹夫,王坦之因此才敢這麼肆無忌憚,當面反駁說:「天下是宣帝元帝的天下,陛下怎麼可以專斷獨行。」
司馬昱歉然說道:「那依你看,應該怎麼辦?」
王坦之於是當場把遺詔改寫成:「家國大事完全秉承最高指揮官的意思行事,依照諸葛亮和王導的先例。」
司馬昱已是將死之人,對這些也不那麼在乎了,點了點頭,很快就永遠地閉上了雙眼,享年53歲。
文武官員都心情疑懼,不敢立繼承人,甚至有人說要等桓溫來決定,王彪之說:「天子逝世,太子即位,最高指揮官怎麼會有異議?如果先行請示,恐怕反而會受到他的責備。」
大家最終議定,由太子司馬昌明即位,大赦天下,司馬昌明即孝武帝。
褚蒜子認為司馬昌明還小,又在為父服喪期間,不能說話,準備下令桓溫依照姬旦出任攝政王的前例,接管政務,詔書已經寫好了,王彪之卻說:「這
第187章 桓溫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