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這套古怪的紀年方式,去年日本研製試驗新型戰車的年份正好是神武紀年的2491年,所以這種日本戰車被命名為91式戰車。這種坦克幾乎就是大明帝國的1號坦克的翻版,只是日本人固執的在炮塔後面安裝了一挺機槍作為後方火力……不知道是從哪裡得到的習慣還有經驗,日本人似乎對坦克炮塔後面的空間利用上有著自己的堅持和理解。
另一方面,基於日本海軍在火炮口徑壓制理論方面的根深蒂固,日本6軍也在新式武器上追求武器「質量」上的壓制。在仿製了1號坦克並且自己武斷的擴大了坦克炮塔並且安裝了後射機槍的同時,日本給91式戰車安裝上了3o毫米口徑的主炮!
因為這種近似於固執的改裝,日本的91式戰車在單炮彈的威力上比大明帝國的1號坦克改進型有了提高,可是射卻明顯的降低了。同樣的是坦克炮塔後方多了一挺機槍防衛,卻因為無線電技術不成熟,91式戰車多數沒有搭載昂貴的無線電設備。
因為日本人對1號坦克的改裝,還有對坦克和戰車稱謂上的獨樹一幟,讓日本人認為自己的坦克……或者說是戰車有了莫名的信心。他們認為在單車作戰性能上,自己的坦克是完勝研較早的大明帝國1號坦克的。
這一點是否正確有待考證,如果較真的話,91式戰車也確實可能比大明帝國的1號坦克更強大一些——可惜大明帝國現在多數部隊都已經裝備更先進的1號坦克改進型了……所以這種比較也就沒有了多大意義。
拋去坦克……或者說戰車上的東西暫且不提,宮本有仁已經得到了消息,現在自己建立並且強化的這條日本守軍賴以生存的鴨綠江防線正在受到大明帝國的部隊猛攻,而攻擊這條防線的大明帝國部隊,在火炮數量上,對岸的大明帝國部隊擁有絕對壓倒性的優勢。
算上在遼東戰場上繳獲的日軍天照大炮以及金國叛軍數量眾多的15o毫米還有2oo毫米口徑的重炮之後,大明帝國部署在遼東地區的炮兵部隊一夜之間擴充了將近一倍。而日本因為遼東撤退丟失了大量的重型火炮,這一年也沒有恢復元氣。
這也就造成了一個尷尬的事實:大明帝國原本就略占優勢的火炮部隊現如今如虎添翼,而日本6軍的火炮數量比起之前來還略微有一點點萎縮——如果算上已經覆滅的遼東金國叛軍的火炮,這萎縮程度就不能用「一點點」這個詞來形容了。
對比東南半島上雙方的火炮數量,就能夠輕易的看清楚雙方在朝鮮半島上的火力差距究竟有多麼巨大。大明帝國和錫蘭之間的大口徑火炮數量對比是7ooo比6ooo,而朝鮮半島上大明帝國與日本之間的重炮數量對比是27oo門比9o4門。
如此懸殊的主要原因就是日本鋼材在過去的一年裡原材料嚴重不足,因為在大明帝國的威脅還有影響下,全世界都在擴軍備戰,哪還有多餘的鋼鐵支援日本?所以日本捉襟見肘的投入了海軍和航空兵之後,6軍得到的加強和補充非常稀少。
另一個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日本部隊小口徑火炮的數量相對較多。日本6軍裝備的75毫米口徑火炮還有5o毫米口徑火炮奇多,主要目的就是用來彌補重型火炮產能不足的。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人自己給自己玩了個數字貓膩,如果生產幾門重炮,顯然是不夠支撐擴軍備戰的。所以日本在擴充了2o個師團應對大明帝國可能的進攻的同時,生產了包括1oo毫米口徑迫擊炮還有75毫米口徑輕型野戰炮在內的一大堆輕型裝備。
這樣一來,在擴建了2o個師團的基礎上,日本6軍依舊給擴充的部隊配備上了火炮——雖然這些火炮大多數都是小口徑的,可有總是要比沒有好上一些。這些武器主要是為二線師團壯膽,還有在大炮不足的情況下湊數用的。
還有一個不算重要的原因,造成了日本火炮口徑相對偏小:除了在朝鮮境內建設的幾個兵工廠之外,日本軍火生產出來想要運抵前線,是需要海運參與的。運輸小體積的輕型火炮,顯然要比拆卸分解運輸一門重炮來的更加容易不是麼?
這個時候大明帝國的兩千多門重炮正在瘋狂的向日軍陣地傾瀉彈藥,畢竟大明帝國在遼東繳獲了數以百萬計的炮彈,這些炮彈和同時被繳獲的大炮對於大明帝國來說都是一次性消耗品,在戰爭中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