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秦大將桓齮取趙平陽、武城,殺趙將扈輒,次年東出上黨,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趙國後方,攻赤麗、宜安,直逼趙都城邯鄲,趙王急命李牧發兵救援。
一連幾日,李牧忙於整備三軍,部署大小事宜。這日黃昏時刻,諸事已畢,攜姬宗親率部下三萬精兵星夜馳往前線。
閒話少說,李牧率領大隊兵馬從雁門出發,披星戴月,徑往東南邯鄲方向行軍,次日清晨,已達晉陽境外,經過一夜長途跋涉,此時已是人困馬乏,李牧下令兵士安營紮寨,架灶起火,就地歇息。
李牧坐於戰馬之上,手持長鞭,遙指霧色朦朧晉陽城,對姬宗道:「賢弟可知前方城池」?
姬宗循著目光遠遠望去,但見一座城池依稀可見,自有一種雄偉凌厲之勢,俊悍不可方物,知是趙屬名城晉陽,應道:「莫不是晉陽古城」?
李牧道:「正是,原來賢弟已經知曉」。
姬宗道:「古城晉陽,天下聞名。」
李牧感慨道:「賢弟說地極是,早在虞夏年代,晉陽已建,矗立商周。幾百年前,天下分裂,此地歸晉,再過二百年,晉國衰敗,幾家分晉。在戰亂當中,趙王討賊有功,周天子便將這片肥沃土地賜予趙君,算是祖宗基業。其中大夫智伯早已心有不甘,垂涎此地已久,卻是勢單力薄,孤掌難鳴,魏貪婪,韓懦弱,智伯便鼓動魏韓聯合出兵攻打我趙國,水灌晉陽城,意欲亡我趙國,趙國軍民誓死抵抗數年,最終策反魏韓滅智氏,瓜分晉國,才有了如今七國雄霸」。
姬宗道:「舊地重遊,往事不堪回首」。
李牧道:「中原各國本是一家,指望華夏早日一統,結束戰亂,天下百姓永享太平」。
姬宗道:「正是」,隨李牧下馬入營。
李牧攜姬宗入帳休息片刻,已有密使來報:「桓齮大軍勢如破竹,邯鄲岌岌可危,趙王再詔急命,令李將軍速速增援」。李牧感知趙王心急如焚,戰事迫在眉睫,當即下令拔營起寨,領大軍於晉陽城中補充糧草,不敢休息,馬不停蹄,全速進軍。
一路青山綠水,兩人無暇多顧,無心賞玩,前方頻頻傳來惡報,李牧加快進程,行軍五日,與邯鄲派出趙軍於宜安會合後,與秦軍對峙。
李牧察看附近地形,多有山丘林木,兩軍隔河相望,獲悉秦軍雄兵十五萬,己方兵力共計八萬餘人,力量懸殊,且秦軍主導有利地形,對己十分不利。一來邯鄲報急,二則多日行軍,士兵疲憊,秦軍主將桓齮更是放出狠話,勢要半月之內攻破邯鄲,生擒趙王,看秦軍囂張氣焰,不能容忍,便欲造勢起兵,宣戰秦軍。李牧徵詢眾謀士智囊意見,皆言如此。再三思量,召姬宗問計。
李牧道:「秦軍飛揚跋扈,接連獲勝,如今屯兵邯鄲不足五十里地,顯有踏平邯鄲之意,邯鄲乃趙國之根本,亦為抵抗秦軍最後一道屏障,邯鄲破,則趙亡,我意欲與秦軍決一死戰,消滅敵志,賢弟認為如何」?
姬宗道:「大哥稍安勿躁,此舉甚是不妥,萬不可此時征討秦軍。一來秦軍連續勝利,士氣甚高,我軍多日征途,士兵疲憊,如倉促迎戰,勢難取勝,且邯鄲城中空虛,若此時宣戰秦軍,必露破綻,更陷邯鄲危亡之中;二則趙軍與秦軍兵力懸殊,冒然正面生死交鋒,無疑以卵擊石,自取滅亡,大哥慎思」。
李牧道:「依賢弟之見,該當如何」?
姬宗道:「築壘固守,避免決戰,按兵不動,以逸待勞,俟敵疲憊,伺機反攻,」又道:「我軍屯兵秦軍後方,秦軍猶如芒刺在背,魚刺在喉,時時提心弔膽,顧慮戒備後方我軍力量,則不敢輕舉妄動,進軍邯鄲」。
李牧分析兩軍形勢,思索良久,已無其他良策實施,遂採取姬宗建議,伐木採石,建築高牆,兵士城中休養生息。秦軍數次城外挑釁,拒不出戰。
果不其然,一連數十日,秦軍只在城外吆喝,除了用惡毒話語恐嚇嚇唬李牧,無計可施,對邯鄲方面毫無動靜,李牧派哨探每日密切注視秦軍動向,不為秦軍所激,巋然不動。姬宗時常隨李牧軍營走動,與眾將士把酒言歡,憑坐暢談。
這天,李牧宰殺幾頭牛羊犒賞士兵,兵士們玩得興高采烈,忽有密探來報:「桓齮率大軍進攻肥下,肥下危在旦夕,趙王急命李牧發兵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