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經新注》出版之後,新學之風在東南更甚。筆言閣 biyan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特別是東南的各家書院,如今都在憋著勁研究新學。
孟子的民貴學說本來在明代就很有市場,從王陽明的遮遮掩掩,到王學泰州公開喊出來,在蘇澤那個歷史時間線上,明末的時候,「主權在民」幾乎是算是一種主流的政治思想了,喊得最響的就是那個「東林黨」。
《三經新注》並沒有脫離傳統的儒家語境,在蘇澤【六經注我】的被動技能下,蘇澤用《孟子新注》發展出一套「天賦民權」的理論綱領。
除此之外,蘇澤又通過對《易經》的注釋,提出一套理性主義的思想。
其實這套理論對讀書人也不算新鮮了,就是在漢代王充的理論下,提出「天道自然」的觀點。
所謂「天道自然」,就是徹底扯掉儒學中有關「讖緯」「天人感應」等這一套理論,提出天地萬物都是自己運動,沒有在自然之外的神秘推動力。
蘇澤和王充的理論不同,蘇澤又提出了「天理」和「人文」兩門學科。
研究「窮究天地之變,研究萬物之理」的學問,被稱之為「天理」,蘇澤不僅僅將算學、格物放在「天道」之中,還將「天」也放入「天理」之中。
而「明古今之經驗,論今人得失」的學問,則被蘇澤稱之為「人文」,歷史、和律法,都是研究「人文」的學問。
蘇澤也指出,「天理」和「人文」都是兩門可以通往成聖之路的學問。
窮究天理,研究萬事萬物的規律,就可以創造出改變世界的發現,這和儒家著書立作一樣,都是一種「不朽」。
研究人文,練達人心,能夠研究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從人文經驗中提出啟迪人民的思想,同樣也是「不朽」。
緊接著蘇澤通過《大學》,提出了新時代的新道德。
朱熹在給四書五經做注的時候,尤其重視給大學做註疏。
他在提出了所謂的三綱和八條目,算是給後世儒家讀書人提出了讀書人修行的最終目標。
三綱為「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條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所謂的「明明德」,就是於彰顯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
蘇澤對此進行了批判,他提出所謂的「明德」,並不是玄而又玄善惡難辨的「德性」,而是要通過思考和實踐,學習有關「人文」的知識,要「明」的是萬民共有的道德。
「親民」則是要走到百姓中去,而不是脫離百姓去高談闊論「明德」,以民為主,明社會萬民的道德。
「止於至善」則不僅僅是自身修身,而是要通過「明德」和「親民」兩步,達到天下大同的「至善」境界,最終做到大公無私的道德水平。
當然這三綱只是「成聖」的目標,蘇澤提出的只是一個方向。
而對於八目,蘇澤則批判朱熹解釋錯了。
讀書人要先有「平天下」,也就是追求「天下平等」的心。
有了「天下平等」的心,才能治理好國家,才能治理好家庭,才能修行好自身,這樣才能正視自己,使自己的念頭真誠、無私,最後才能窮究事物的道理,達到格除外物而天下至公的境界。
《三經新注》一出,立刻在東南引起轟動,各地報紙上連篇累牘的刊登《三經新注》有關的文章。
有批判的,有贊同的,這場辯論在東南各地的縣學府學,書院學院中進行,也有不少舊儒在報紙上刊登文章駁斥蘇澤。
而蘇澤連續寫了十三篇文章,在【雄辯】和【六經注我】這兩個強力被動技能加持下,一一將這些大儒駁倒,新學在東南更盛。
對於年輕的讀書人來說,《三經新注》卻更對他們的胃口。
比起之前的要求先修身再治天下的朱熹八綱,蘇澤這一套理論更入世,更具有實踐性。
而且比起完善難以驗證的內心道德,追求「天下平等」則更有實踐性。
還真的有年輕的讀書人看到了《三經新注》跑到了城外農村,幫著百姓一起耕種
第367章 新思想,新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