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澤提起筆,開始給方若蘭回信。讀爸爸 www.dubaba.cc
「本朝初行鈔法,以寶鈔為幣,多禁銅錢。後來寶鈔崩潰,朝廷不得已再用錢法,但是很多地方已經錢法不通,比如我們福建至今使用的依然是宋錢。」
蘇澤又寫道:「朝廷雖然不行銀法,但是太倉庫已經征銀為貢,商賈結算也多用銀,所以現在的大明是銀錢並行的局面。」
蘇澤這兩句話說的就是如今福建的貨幣使用狀態。
普通老百姓日常開支使用的都是銅錢,而且是宋代的銅錢。
有錢人和商人一般用銀子,而茶貢這種也用折銀,官方雖然沒有承認銀的貨幣地位,但是民間和官方也基本上默認銀作為貨幣的地位。
至於金,在大明基本作為和寶石珠寶一樣,是被當做奢侈品的,正常交易根本不會當做貨幣。
至於寶鈔,這東西在洪武爺的時候濫發了一大堆,又是當做軍戶的軍餉,又是當做朝廷的俸祿,反正是哪裡不夠發哪裡,成為洪武一朝的「財政魔術」。
明初屬於是天下剛剛平定,人口還在增長中,經濟流通也不頻繁,好歹維持了寶鈔的緩慢貶值。
只可惜到了永樂爺的時候,又要修建北京故宮,又是修編永樂大典,還有下南洋打草原,反正朝廷用錢的地方多了,寶鈔的財政魔法就不好使了。
從永樂年開始,寶鈔就貶值的和廢紙一樣,後來雖然有反覆,但是到了嘉靖年連朝廷也不用了。
各地官府上報的財政報表上,以前上繳的寶鈔部分也都是折錢,也就是折算成銅錢上繳。
錢銀並行,也就是說大明朝現在有銅錢和銀這兩種貨幣,就是如今大明朝的貨幣格局。
蘇澤繼續寫道:「各地私鑄成風,朝廷鑄好錢,則民間收好錢而鑄劣幣,每一次鑄錢都會導致市場上的劣幣更多,錢價就會大跌。」
「從今上登基開始,朝廷已經鑄過三次錢,每次鑄錢之後都是錢價大跌,錢價跌則朝廷收的稅錢也就少了,所以從本朝十六年開始,改貢不再折錢開始折銀。」
「官府鑄錢之後,為了不因為鑄錢虧本,開始鑄造大錢,並且以大錢來換取市面上的銀子,這又導致錢越多而銀越少,銀價越高而錢價越賤。」
蘇澤放下筆,這就是嘉靖年間錢法不通的主要原因了。
兩種貨幣並行的制度,維持穩定匯率是最大的難題。
而官府鑄錢為了不虧本,就開始鑄造面額大的錢,然後用這些錢去按照官方的比率,強行去換取市面上的銀子。
官方鑄造大錢,民間自然也開始鑄造大額假錢,結果就是銅錢的含銅量越來越低。
銅錢越來越貶值,銀子越來越值錢。
朝廷鑄造的銅錢多了,反而銅錢貶值的更厲害。
百姓也不是傻子,你銅錢是一年比一年貶值,銀子是一年比一年升值。
然後你官府還讓我們用銅錢,不肯我們用銀子,自己又在收銀子。
於是肯用銅錢交易的人越來越少,錢法就更加的不通。
大明朝錢法問題原因很多,私鑄成風自然是一個問題,而朝廷沒有打擊私鑄,反而開始和私鑄比爛,也開始發行成色更差,面額更大的銅幣,利用鑄幣反過來掠奪民間的財富。
說白了,疏通錢法本意自然是好的,是為了解決流通貨幣不足的問題。
這是一個貨幣問題,但是朝廷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卻只想著從中賺錢,這個雪球只能越滾越大。
到了崇禎手上,他的福份都被祖先們享光了,錢法只能徹底崩盤了。
朝廷要在福建鑄錢,蘇澤開始思考能不能從這次鑄錢中得到什麼好處。
私鑄?這種事情蘇澤自然是不屑為之,一場大貶值掠奪的是普通百姓的財富,而真正的上層是不會從銅錢貶值中受損的,反而會從中得利。
就比如方家,她家就早早的聽到了風聲,然後提前將銅錢換成銀子,等到朝廷開始鑄錢,銅錢的價格跌落之後,她們手裡的銀子反而更值錢了。
和方家一樣的都算是好的,有的大家族會幹脆直接下場收含銅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