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臨近冬季時,遠在衛國境內的戰事出現了新的變化。
在原先,趙鞅統率的晉軍跟敵軍一直是在「濮陽」周邊交戰,後來晉軍可能是疲憊或兵力方面不足退卻向了曹國境內。
這個「濮陽」有另外一個稱呼叫「帝丘」,它是衛國的都城。
曹國原先是晉國最為忠實的小弟之一,可惜的是晉國沉迷內鬥沒有顧及盟友,導致晉國另一個忠實盟友小邾一度滅亡,傷了曹國的心之後,曹國不再忠實於履行盟友的義務。
這一次進軍退卻到曹國境內,曹國君臣採取了裝聾作啞的姿態,他們甚至遭到齊國、鄭國和宋國的共同警告,不允許販賣糧草給晉軍。
有鑑於晉國熱衷於內鬥,再加上趙鞅處在劣勢,曹國君臣不想惹麻煩上身遵從了齊國、鄭國和宋國的共同制約。
明明宋國之前在跟衛國交戰,沒有多久之後宋國又重新站在了反晉聯盟那一邊,給予世人的直觀印象就是覺得晉國真的不行了。
「中軍佐非退兵歸國,僅為駐曹國過冬,明歲便再圍『帝丘』。」智躒對這一次入侵衛國不順利的感覺很複雜。
晉國現在是元戎主內,中軍佐主外。
一旦趙鞅對外每戰皆勝,威望方面肯定是要節節攀升。中軍佐的威望高了,元戎的威望肯定就降低,作為元戎的智躒權柄肯定是要遭到削弱的嘛。
智瑤說道:「中軍佐必是索求增兵?」
那是一定的事情。
趙鞅甚至不允許繳納完納賦額度的士兵歸國,同時要求貴族從自己的封地調兵,並且暗示不用在乎兵源素質,訓練程度不夠的「羨」,乃至於奴隸也能作為納賦額度之列。
什麼意思呢?
晉國對於貴族帶兵納賦有很嚴格的要求,明確指出什麼樣的爵位必須帶去多少名「士」和「徒」,亦兵亦農的「羨」數量不能超過多少之類,甚至還會要求每一個家族部隊中的著甲率。正是因為這種嚴格的要求才保證了晉軍的戰鬥力。
事實也是那麼一回事,一支軍隊全是由職業軍人組成,戰鬥力肯定要高於烏合之眾湊起來的部隊。
這一次趙鞅放寬了各個家族納賦的兵源素質,可以預見的是晉軍的戰鬥力必定會出現下降,也就等於必須想其它的辦法來激勵參戰人員的作戰熱情。
智躒說道:「中軍佐欲行非常之事。」
想要打破陳規是吧?趙鞅很清楚兵源素質下降會很厲害,肯定要想法子了。
智瑤知道趙鞅想做什麼。
上一次智瑤統兵出戰就是想做趙鞅會做的事情,可惜的是沒有找到機會。
「趙氏異於他家,行非常事乃是慣例。」智瑤說道。
晉國新一輪的調兵已經開始在做。
新一年春暖花開季節到來之前,得到命令的各個家族需要先統計好出兵名單,好多家族對於前途未卜感到心慌,他們本來就不願意拿自家的「士」和「徒」再去填窟窿,有了趙鞅的允許就可以光明正大拿更多的「羨」或屬民、奴隸去服役了。
「明歲我家亦需增兵,瑤以為兵源當如何安排?」智躒問道。
本來智申就帶著三個「師」出征,他們在趙鞅的麾下聽命。
晉軍圍攻「濮陽」的時間長達半年,期間與各諸侯也在其它方向開戰,跟范氏、中行氏殘餘的交戰一樣沒停下。
三個智氏的「師」經過一再征戰之後,存留的兵力只剩下兩個「師」不到了。
其餘的家族更慘,趙氏又損失了兩個「師」,魏氏丟進去了三個「旅」,韓氏沒了一個「師」,其餘家族的損失也挺慘重。
他們折損掉大約四萬戰鬥力,取得的戰果是消滅大概七萬左右的敵軍。
注意一點,戰爭中的損失和消滅不一定是以殺死為目的,俘虜以及造成傷殘也是。
所以,發生在「濮陽」的戰爭雙方合起來損失十一萬左右的戰鬥力,戰死的人卻是在兩萬左右的樣子,很大一部分成了俘虜,另一部分則是成了傷患或是殘廢。
「我家現在咬一咬牙大概還能再出動兩個『軍』的士兵;趙氏應該還有一個『軍』左右的士兵;魏氏絕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