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大陸均衡主義,說白了就是不停地在歐洲大陸製造矛盾,以達到英國的戰略目的。
普法戰爭後,英國聯合法國共同遏制德國,後來發現還是扛不住,於是又把俄羅斯也拉進來,組成協約國。
現在德國沒了,英國想把大陸均衡主義玩下去,就得繼續為歐洲尋找一個敵人。
如果找不到,那就製造一個。
從英國的角度出發,俄羅斯很適合成為歐洲「公敵」。
所以這不是俄羅斯是否愛好和平的問題,而是樹欲靜而風不止。
俄羅斯的態度也明確。
經濟危機背景下,以基礎建設拉動經濟增長,利用重建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對國內經濟結構進行調整的俄羅斯確實是一枝獨秀。
可導致歐洲動盪不安的根源從來都不是俄羅斯,而是英國。
俄羅斯不僅不是禍亂之源,而且還是維護秩序的歐洲憲兵。
加入自貿組織的德國,馬上就享受到「自由貿易」帶來的便利。
德國雖然在世界大戰期間損失慘重,但由於戰火併沒有燒到德國本土,德國工業的底子還在,只要有資金和原料,恢復生產並不難。
巴黎和會期間,英、法、美政客為迎合國人需求,在巴黎商討如何懲罰德國。
英、法、美的資本勢力卻都已蠢蠢欲動,備好現金和支票,準備去德國抄底。
這可真的是資本無國界。
英國和美國想抄底德國還可以解釋。
法國人也想去抄底,完全不符合法國利益。
說是抄底,其實就是投資,賺不賺錢先不說,德國工業肯定因此受益。
德國一旦恢復實力,受威脅最嚴重的還是法國。
所以法國人的行為,除了利益薰心之外,很難用邏輯解釋。
這也不奇怪,日俄戰爭期間,作為俄羅斯盟友的法國人還狂買日本債券呢。
連法國人都可以「盡棄前嫌」,作為德國女婿的喬治,更有理由去抄底。
和英、法、美相比,德國人也更希望和俄羅斯進行合作。
前面說過很多次,俄羅斯和德國的矛盾,百分之九十是因為奧匈帝國。
剩餘百分之十,也不應該由狂妄自大的威廉二世,和優柔寡斷的尼古拉分擔。
而是應歸咎為英國的挑撥。
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精英階層也開始對世界大戰進行反思,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如果德國不陷入兩面作戰的被動局面,那麼世界大戰或將是另一個結果。
結論對不對先不說。
最起碼德國的精英階層,對於英、法、美又有了新的認識。
11月25號,亞歷山大以尤里耶夫財團副總裁身份訪問德國,魏瑪政府為亞歷山大準備了國家元首級別的歡迎儀式,德國媒體親切的將亞歷山大的到訪稱為「探親」。
亞歷山大先在卡爾親王的陪同下來到安妮的故鄉拜祭安妮的親人,隨後在安妮自幼長大的莊園,和魏瑪政府總統弗雷德里希·艾伯特見面。
在德國,亞歷山大是客人。
但亞歷山大同時還是這座莊園的主人。
從安妮這邊算,亞歷山大在德國也是親王。
多重身份加持下,亞歷山大和弗雷德里希會面的氣氛就格外融洽。
弗雷德里希先請亞歷山大轉達對安妮的問候,隨後代表魏瑪政府,送給安妮一頂奧古斯塔皇后佩戴過的王冠。
奧古斯塔是俄羅斯沙皇保羅一世的女兒,嫁給德皇威廉一世。
亞歷山大投桃報李,代表安妮通過基金會捐贈一百萬盧布,指定用於救助德國兒童。
弗雷德里希很高興,一百萬盧布雖然不多,足以代表尤里耶夫家族的態度。
交換完「見面禮」,弗雷德里希進入正題,希望能得到尤里耶夫財團的幫助。
俄羅斯三大財團分別是尤里耶夫、尤蘇波夫,以及多爾戈魯科夫。
亞歷山大不僅是尤里耶夫財團副總裁,同時還兼任多爾戈魯科夫財團副總裁。
尤里耶夫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