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等先打下姑師再說吧。」
劉據神秘一笑,又站起身來在輿圖上比劃著道,
「既然趙將軍有為前鋒的意思,此次攻打姑師,趙將軍就打頭陣吧,我留在後方為趙將軍壓陣。」
「不過我還是要提醒趙將軍不可輕敵,儘管此戰有姑師國的左大將裡應外合,優勢在我大漢,但仍要謹防對方詐降。」
「且姑師是匈奴進入西域的門戶,占據準噶爾盆地以南的天山缺口,又是西域商路北道的交通要道,亦需防止匈奴前來救援。」
「因此趙將軍最好先分兵據守天山缺口,如此才可確保萬無一失。」
正因姑師國地理位置特殊,歷來便是大漢與匈奴的兵家必爭之地。
自歷史上趙破奴第一次攻破姑師國,也就是這次之後,大漢與匈奴便有「五爭姑師」的戰事,如此拉鋸一直持續到了數十年後的漢宣帝年間,才以大漢勝利告終。
大漢自此才終於實現了「並護北道,始設都護」的戰略目標,宣告匈奴在西域的統治全面結束。
「請問殿下,若姑師左大將果然詐降,又或是匈奴果然發兵救援,末將又當如何處置?」
趙破奴的狀態轉化的也是極快,聽到劉據開始囑咐此戰注意事項,臉上的表情變得極為嚴肅,輕輕點著頭道。
劉據笑道:
「趙將軍不必憂心,派出斥候出三百里,向東北方向探查敵情,倘若發現匈奴前來救援,立刻帶兵自天山缺口返回,據險而守再做定奪便是。」
「而且這只是小概率事件。」
「自漠北之戰以來,匈奴已被我大漢嚇破了膽,不敢輕易觸漢軍之鋒芒,就算受姑師所託前來救援,八成也只是象徵或試探,怎敢大舉發兵?」
歷史上趙破奴攻下樓蘭國之後攻打姑師國,匈奴就未曾派兵前來救援。
不過劉據也不會因此就過於自信,全然忽略匈奴的存在。
畢竟歷史上趙破奴攻打姑師國,採用的依舊是繞過焉耆國、山國和尉犁國的千里突襲戰術,姑師國都沒來得及準備,更別說匈奴。
而這一次,劉據卻是組織焉耆國、山國和尉犁國三國一同發兵合攻姑師,如此聲勢浩大的陣仗,姑師國自然不可能沒有準備,左大將裡應外合的降書都送來了,那麼姑師國王亦有可能派人前去向匈奴求援。
當然。
也正如劉據所說的那般,現在這個階段,漠北之戰留下的心理陰影尚未散去,匈奴還是有點慫的,就算姑師國求援,得知漢軍這回有如此陣仗,只怕也未必敢來支援,最多搞些象徵性或試探性的動作。
這點在史書上也有證明。
前有趙破奴和公孫賀各率兩萬騎兵深入大漠策應朝鮮半島局勢,匈奴避而不戰。
後有劉徹封禪大典之前親自率十八萬騎兵親自進入大漠一字排開,羞辱匈奴「若敢戰就來,不敢戰就滾」,匈奴忍氣吞聲,硬是在劉徹封禪大典期間沒敢有任何動作。
如此已可見一斑。
而匈奴真正開始再與大漢叫板,就已經到了距今大約十年後,趙破奴、李陵、李廣利相繼戰事失利,大漢損失慘重之時。
其實劉據心裡也清楚。
若發現匈奴前來救援,還只是象徵性或試探性的動作,立刻就讓趙破奴率軍返回天山缺口據險而守的話,多少有些影響士氣,也會拖延征服姑師的進度。
但這卻更符合劉據的利益,也更符合大漢的利益。
他不怕匈奴來,只怕匈奴不來。
有一個詞叫「養寇自重」。
若匈奴不來,打下姑師國之後,劉徹便算是達成了此行的戰略目標,基本也就要下詔命他們班師回朝了,如此劉據就還得自己尋找藉口拖延,而且得是十分正當的藉口,否則就算他不想回去,隨行的將領也只能奉詔行事,歸心似箭的回去接受封賞。
如此一來,在西域根基不穩的他,就成了光杆司令,一切都要重新開始。
而匈奴見大漢打完就走,也會立刻重新將那隻鹹豬手伸向西域,推翻大漢好不容易在西域建立起的那一點影響力。
事實也確實
第四百零九章 父皇,我要養寇自重了